國產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9.2%,已占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82.5%;上市新機型1302款,占同期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94.6%。國產手機在市場份額方面以壓倒性優勢超越眾洋品牌,但在火爆的市場銷售量背后,出貨量與利潤額背離的現象仍然存在,國產手機陷入高端賣不動,低端不賺錢的尷尬境地。
高端手機賣不動,低端難賺錢
盡管已到歲末年關,國產手機發布新機的腳步卻一刻也沒停歇。
值得注意的是,與先前發布的新機主打“超高性價比”不同,在剛剛過去的時間里,國產手機的新機扎堆在高端市場范疇。如華為年度旗艦機Mate 8,其搭載八核麒麟950處理器,擁有6英寸1080P屏幕,內存組合為3GB+32GB和4GB+64/128GB,內置4000mAh電池,運行基于Android 6.0的EMUI4.0系統;酷派的旗艦機鋒尚MAX,其搭載主頻1.5GHz的驍龍615八核處理器,以及3GB/4GB RAM運行內存,可流暢運行基于Android 5.1內核的CoolUI 8.0系統,同時內置2800mAh容量電池,支持雙向快速充電;vivo 的旗艦機X6,主打極速指紋、金屬機身、4GB運存以及HIFI音質。國產手機在年末紛紛推出自家品牌的最強機型,以此完善產品線,進一步沖擊高端手機市場。
不過,從國產手機高端市場的表現來看,消費者卻并不怎么買賬。據了解,盡管在國內,使用國產手機的人越來越多,但3000元卻是國產手機一直無法跨越的門檻,一旦超過這個價格,許多消費者都會傾向于選購洋品牌。與此同時,國產手機的低端市場也進入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的危機。據CanaccordGenuity research的最新報告顯示,蘋果目前已拿下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94%,三星則拿下了11%,兩者的利潤加起來超過100%,這意味著大部分廠商處于虧損狀態,我國的國產手機也幾乎都陷入了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的怪圈中。高端市場賣不動,低端市場不賺錢,國產手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國產手機相較之前已取得很大的進步,但3000元一直是國產手機難以逾越的一道坎。雖然,國產手機這些年在工藝、外觀設計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并且逐漸贏得了國內甚至全球消費者的好感,但國產手機的品牌形象仍然難以逃脫低端困境,導致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隨著手機行業進入后智能時代,先前引以為傲的高市場占有率也逐漸成為國產手機最為頭疼的問題,因為即便有很多的市場份額,但仍然賺不了什么錢,那么一切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一方面,國產廠商難從“千元思維”中拔身。在早期,國產手機中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廠商尤為熱衷價格戰,導致整個行業中手機價格不斷被拉低,因此產品只能在量上做努力。然而,長期價格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反而拉低廠商的利潤,而廠商的研發投入也因此受到影響,最終,產品品質和服務也無法得到保障。可以說,長期的價格戰給國產手機帶來直接的損害,客觀上造成了國產廠商核心競爭力始終上不來的現實。
另一方面,國產廠商的專利儲備嚴重不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產手機大部分都選擇使用安卓系統,從中低端市場入手,依靠“性價比”拓展市場份額的策略來尋求發展,但“走捷徑”也造成了國內廠商專利儲備薄弱的痼疾。國產手機廠商就像是一個組裝工廠,手機操作系統、芯片、屏幕、攝像頭、閃存等核心技術方面,中國智能手機幾乎全盤采用國外產品。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手機廠商除華為、中興、聯想外,其他廠商所謂的專利,往往都是集中在外觀設計等領域,在技術層面則近乎毫無積累。在市場競爭尤其是海外競爭中,專利將會成為懸在中國手機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亟待提升品牌溢價
目前,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然成為紅海,國產手機要擺脫量高端市場賣不動,低端市場不賺錢的尷尬,必須提高產品的溢價能力,從專注出貨量轉移到專注產品核心價值上來。
一方面,在技術專利方面,國產手機亟待加強技術的研發投入,并且夯實專利儲備,這是國產手機廠商避免在下一輪洗牌中出局,所必須苦練的“硬功”,尤其是在大批國產手機品牌走向海外市場。除了華為和中興由于從事電信設備行業多年積累了數量眾多的專利,其他國產品牌都或多或少的受知識產權訴訟的困擾。部分缺乏專利的手機品牌選擇對知識產權管理不嚴格的發展中國家,其中包括目前發展快速的并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的印度。
另一方面,即便目前手機市場處于紅海之爭,但國產手機仍然需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國產手機要想改變長期形成的低端形象,需要重新在消費者心里塑造一個高端印象。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國產手機在品牌塑造上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不僅抓住了4G、移動互聯網等元素,而且積極采用互聯網流行的開放合作、跨界合作理念。不過,手機品牌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智能手機品牌的建立既需要在媒體、互聯網上投入巨額廣告進行宣傳,又需要占據主流商業網點、一流門店提供產品體驗和銷售服務。這將對研發投入形成壓力,如何平衡使用資金將成為國內廠商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