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工信部的最新消息稱:截至10月底,我國固定寬帶和移動流量平均資費水平下降幅度已超過50%、39%,完成提速降費年度目標;預計全年4G用戶突破3.8億,IPTV用戶超4500萬;今年工信部配合相關部門處置違法違規網站4378家,競爭秩序進一步規范。
來自工信部的最新消息稱:截至10月底,我國固定寬帶和移動流量平均資費水平下降幅度已超過50%、39%,完成提速降費年度目標;預計全年4G用戶突破3.8億,I.TV用戶超4500萬;今年工信部配合相關部門處置違法違規網站4378家,競爭秩序進一步規范。
當“互聯網+”成為年度流行詞,意味著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和平臺,已經更加深刻地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火爆的“雙11”網購,還是各類服務類APP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都印證著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在此背景下,網速快不快,流量夠不夠用,顯然會受到極大的關注,因為就像傳統的衣食住行的需求一樣,網絡服務也已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對個人用戶而言,網絡服務的好壞可能影響著在一次秒殺活動中能不能搶得先機,而對企業而言,則可能決定著競爭形勢的優劣。
寬帶和流量能否做到“物美價廉”,實則關乎社會整體的工作和運行效率。因此,“提速降費”被一再重申。在今年5月份中央提出“提速降費”后,幾大運營商推出了一些資費調整措施,比如流量不清零、4G流量包優惠等。和以往的收費標準相比,“提速降費”活動的確在推進,然而,消費者卻不見得滿意,尤其是對于流量費太貴的吐槽仍然不見減少。
運營商“提速降費”的舉措在消費者那里沒有受到廣泛認可。造成這種局面,和運營商在細節方面還做得不夠好有關,比如對于流量在一定時間段內不清零的政策,有不少消費者質疑該政策實施后,流量跑得快了,原本夠用的流量反而不夠用了,盡管運營商對此進行了說明,但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說法。在流量統計方面,運營商顯然應給出更科學透明的監管方案。
而之所以流量資費屢屢被吐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網速不斷加快,人們的流量需求近乎井噴式的增長面前,運營商的流量資費調整始終慢了節拍。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發布4G牌照,由此算起,僅僅兩年時間,4G用戶就將突破3.8億。在2G時代,人們以千字節來描述網速,3G時代是兆,而如今,4G時代,運營商已將百兆每秒寫進了宣傳語中。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消費者的需求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樣是手機上網,同樣的時間內,和以往相比,消失的流量卻已呈現出幾何倍增長。這也許就能回答,為什么流量越來越不夠用了。
對于運營商而言,不是簡單的縱向對比,覺得資費比以往更低,就能化解矛盾,就實現了“提速降費”的目標。實際上,“提速降費”將是一個伴隨著技術革新,需要不斷跟進,不斷調整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技術革新后帶來的網速飛漲,會催生更多流量需求,進而引來更多“降費”呼聲。
要化解需求矛盾,除了制定階段性的“提速降費”目標,還應建立動態的“提速降費”調整策略。在建網之初,運營商往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通信設施的升級維護,而當網絡覆蓋完成,漸漸收回成本時,則應適當降低資費;對于消費者的流量需求猛增,運營商應提供更為人性化的計費策略,不能自我感覺良好,比如,流量單價是降低了,但某位消費者的流量需求卻是以往的好幾倍,流量花費猛漲,如此一來,就感覺不到“降費”。
總之,“提速降費”最終還是要跟上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尊重消費者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互聯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