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陽光私募十大事件】2015年陽光私募爆發式增長,百億元級別私募大擴容,私募申請公募牌照加速,多家私募亮相新三板,行業波瀾壯闊向前進。與此同時,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受到懲罰,行業監管收緊,草莽生長時代漸漸轉向正規軍作戰。(中國基金報)
2015年陽光私募爆發式增長,百億元級別私募大擴容,私募申請公募牌照加速,多家私募亮相新三板,行業波瀾壯闊向前進。與此同時,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受到懲罰,行業監管收緊,草莽生長時代漸漸轉向正規軍作戰。
2015年是陽光私募基金爆發式發展的一年。
上半年牛市行情紅火,證券私募基金(陽光私募)行業爆發式壯大;而后大盤數月跌宕,陽光私募則面臨考驗和洗禮;徐翔涉嫌內幕交易、操縱股價被帶走,一代私募神話跌落神壇;基金業協會收緊監管,則意味著私募將更加規范、陽光化。中國基金報記者與你一道回顧陽光私募行業的2015年。
一、澤熙投資徐翔被帶走
2015年11月1日晚,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徐翔因涉嫌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股市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引發行業巨大震動,次日“徐翔概念股”也應聲大跌。
徐翔掌舵的澤熙投資一直都是證券私募界的神話。澤熙旗下產品收益持續大幅領跑市場,其中最高的澤熙三期五年來累計收益率超過4000%。多年投資斷崖抄底、“火中取栗”,市場派手法令人稱奇,今年6月股災也減倉躲過大跌。徐翔投資高收益背后,是業內一直質疑的合規問題。此次徐翔被帶走,是私募一代傳奇的倒下,業內不少人士認為這是對暗箱操作和內幕交易風氣的肅清,也將更新私募的投資理念和操作規范。
二、監管趨嚴
私募規范化求發展
11月,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首批12家失聯(異常)私募機構名單,包括華天國泰、銀河瑞盈、幸匯財富等。近期協會出臺《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再到《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重磅的行業自律規則密集發布,都意味著私募行業監管開始收緊。
三、備案私募過萬家
行業迎來大擴容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截至11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0563家,已備案私募基金13355只,認繳規模為1.7萬億元。協會最新數據顯示,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證券投資私募基金公司的數量不低于36家,其中自主發行產品的私募基金公司有19家,通過顧問形式管理產品的私募基金公司有36家(二者有重合).
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這波大牛市中,隨著房地產低迷居民資產配置轉移,私募行業迎來了春天,私募管理人的數量和管理資金規模如同雨后春筍般快速增長。野蠻生長過程中,一方面顯示了私募行業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行業中的一些問題。
四、百億私募大擴容
資管大時代迎爆發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規模超過100億的私募,已從1月份的43家增長到11月份的85家(含股權投資私募),將近翻了一倍。格上理財數據也統計到,百億以上陽光私募有20家,包括景林資產、淡水泉投資、重陽投資、星石投資 、千合資本、鼎鋒資產、和聚投資、展博投資等,而去年年底格上理財統計的100億及以上的陽光私募僅有7家。
五、私募遭遇清盤
追求收益更需控制風險
今年6到8月期間,A股遭遇極端行情。從6月15日到8月26日,短短兩個多月內上證指數跌幅達到43.34%,逾五成公司股價腰斬,千股跌停的局面連連上演,許多上市公司甚至臨時緊急停牌。在流動性缺乏的市場下,部分私募機構都還沒有來得及調整,以較高倉位經歷暴跌,以致產品凈值觸及清盤線被迫終止產品。其中不乏業內知名的大型績優私募,如深圳清水源投資、福建滾雪球投資等。這暴露了在前所未有的極端市場行情下私募機構風險管控的缺失。
六、量化對沖私募
冰與火共存待破局
今年被認為是量化對沖基金的發展大年,尊嘉投資、朱雀投資、博道投資、大巖資本等私募都將量化對沖、尤其是市場中性策略作為發展重點。上半年成長股牛市波瀾壯闊,4月上證50、中證500 股指期貨推出,為其發展帶來契機。但隨后中金所多次限制股指期貨交易行為,對量化對沖基金造成沖擊,收益下滑。股災使得股指期貨受限制,也影響到量化對沖私募的發展,現在有的量化對沖私募轉去商品市場,有的轉向海外,但更多還在靜待破局。
七、業務外包成趨勢
私募傾向券商PB
今年《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指引條例》正式實施,基金業協會陸續公布了三批私募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機構,包括招商、國信、華泰等21家證券公司,華夏、廣發8家基金公司,7家商業銀行,5家IT公司和3家獨立外包機構。以券商為主力軍的外包機構借助牛市,迅速跑馬圈地,搶奪私募資源。同時,股災期間監管層要求清理場外配資,將證券類信托產品的接口轉移到券商自身的PB系統(主經紀商業務),不少券商積極改進系統和服務,在提供基礎外包業務同時,完善交易策略、風控等。
業務外包立足于為私募提供份額登記、估值核算、信息技術系統、銷售和支付等服務,使得私募省去很多麻煩,更專注于投資領域。與基金公司相比,券商今年在該領域花了大力氣,但收費卻不貴,其醉翁之意則在于爭取私募資源,獲得更多經紀商等業務收益。目前不少私募可能更傾向于券商PB系統。
八、“公奔私”潮涌
接受洗禮謀成熟
根據統計,今年奔私的公募基金經理已經達到247位,根據統計,總經理、投資總監級別“奔私”的有20位左右,如前新華基金投資總監王衛東成立了新華匯嘉投資,前泰達宏利總經理劉青山成立了清和泉資本,前嘉實基金投資總監劉天君成立了泰旸資產,前上投摩根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馮剛成立了域秀資產,還有原民生加銀總經理俞岱曦成立的萬噸資產等等。
隨著行情的上揚,不少公募基金經理選擇投身私募機構或者自己成立一家私募公司,但是大多數業績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大佬們看到牛市行情后“奔私”,隨后遭遇股災影響業績,另一方面則是習慣于公募的操作風格,維持高倉位運作。而且,公募機構分工明確,之前基金經理僅需專心投研,轉換到私募之后可能要身兼多職,兼顧市場、宣傳等。“奔私”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九、私募進軍公募
資管行業迎變局
私募進軍公募領域,在今年取得重大突破。3月,私募大佬上海景林資產斥資7000萬元入股長安基金 ,持股達到25.93%;4月,債券私募北京鵬揚投資向證監會提交申請設立鵬揚基金,擬任股東楊愛斌持股占55%;9月,上海凱石益正資產也提請設立凱石基金,陳繼武 、李琛分別持股96%、4%;12月,上海重陽投資也提請設立重陽基金,重陽戰略投資和重陽投資控股,分別持股75%、25%,成為私募設立公募的標志性事件。
私募發展壯大后想做公募,核心原因是擴大品牌效應,改變盈利模式。目前做法主要是私募申請公募牌照、參股公募基金兩種。私募申請公募,對私募公司的管理體系、產品線、風控流程和人才隊伍等多方面提出要求,還涉及原有私募業務融合、建立防火墻制度等。
十、掛牌新三板
私募改變發展模式
繼達仁資管、思考投資作為首批陽光私募基金公司成功掛牌新三板后,一批陽光私募也在積極布局。根據東方choice統計,目前已掛牌的陽光私募還有合晟資產和菁英時代投資,共計四家。最新公布的掛牌企業信息顯示,目前有老牌陽光私募公司朱雀投資、私募大佬但斌的東方港灣等十多家陽光私募也準備掛牌。
有分析師認為,新三板的制度和門檻是實實在在的注冊制市場,為企業提供融資和發展的機會。對于私募基金公司來說,一方面,大規模定增所得融資會對公司基金業務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私募管理人也可以通過掛牌打響品牌,進行股權激勵等。但近期因為私募掛牌后頻繁融資、資金使用問題等,監管部門暫停了私募掛牌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