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2005年國內媒體首次出現“霧霾”字眼算起,2015年應該是“霧霾”這一詞匯誕生10周年。10年來,霧霾區域不斷擴大,人們都在承受這種挑戰人類生存底線的極端惡劣環境。
接受為2015年最后一期《能源周刊》寫札記的任務時,窗外霧霾正濃。
如果從2005年國內媒體首次出現“霧霾”字眼算起,2015年應該是“霧霾”這一詞匯誕生10周年。10年來,霧霾區域不斷擴大,人們都在承受這種挑戰人類生存底線的極端惡劣環境。
造成霧霾的元兇是什么?近年來,多名專家學者挺身而出,細細分析,娓娓道來:能源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合理,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合理等等。有專家甚至細致入微,連中國大媽廚房烹飪油煙濃度過高等因素都分析到了。最終被普羅大眾廣泛接收的分析是:霧霾生成的原因源于人類長期以來對化石能源的過度開采和使用。
于是,這一年包括國家發改委等權威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的官員學者,開始集中火力向化石能源開炮。大家紛紛大聲呼吁“中國能源結構必須調整”,“能源革命就是要革化石能源的命”。
這一年國家也加大了對清潔能源的支持力度。比如,受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沉寂4年之久的核電重新開閘——遼寧紅沿河二期兩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項目、福建福清5、6號機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項目、廣西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工程“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組、江蘇連云港田灣核電站擴建工程等一批核電項目獲得核準;同時,大型水電項目——如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等,也獲得批復。
這一年傳統化石能源企業清潔化轉型全面提速。以神華集團為代表的煤炭企業,加快煤炭業綠色開采和清潔利用的步伐,甚至創造出煤制油能把飛機、火箭送上天空的奇跡;以中石油為代表的石油企業,則進一步加快了對清潔天然氣的推廣利用,又一條舉世矚目的國際輸氣通道——中俄天然氣東線中國段工程正式開工。
這一年清潔能源領域最為突出的亮點還是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風馳電掣般地快速發展。這才使得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1月30日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的講話底氣十足:“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占全球增量的42%。中國是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
不過,“第一大國”也有著自己的煩惱和尷尬。
12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國網調度范圍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合計達到14626萬千瓦,占總裝機的12.4%。國家電網已成為全球接入新能源規模最大的電網。注意,這里所統計的是并入電網的數據,我們還有很多建設但尚未并網的機組。如果都算上,我們的可再生能源裝機規還會更多、更大。
但是,來自五大發電集團的一份內部統計顯示,2015年1-11月份,我國“棄風”“棄光”等現象空前加劇。特別是甘肅、新疆以及黑龍江等地,“棄風”“棄光”問題十分突出。風電場平均棄風率已接近50%,極端情況下一些風電場的棄風率高達80%,創出歷史新高。
我們為此感到糾結:中國不只是可再生能源裝機第一大國,同時也是可再生能源浪費第一大國。我們在糾結中相像:如果我們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沒有浪費,而是被充分利用,那么窗外的霧霾會不會減輕一些?
2015年11月6日,國家能源局、江蘇省政府和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聯合舉辦的首屆國際能源變革論壇在蘇州舉行。出席論壇的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總干事阿德南對中國政府近年來在推動能源體系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變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論壇最后發表的“蘇州宣言”稱:“加快推進全球能源轉型,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是推動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有評論認為,此次論壇透露的信號是,中國正欲變身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引領者。
筆者再次很糾結:難道僅憑“可再生能源裝機第一大國”的身份,我們就能擔當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引領者的角色嗎?窗外霧霾正濃,我們卻在棄光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