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在中國經濟調整轉型與改革持續深入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房地產行業陷入了一段短暫的迷惘,但在這迷惘之間,我們仍然奮力追逐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風口。
互聯網+、智慧城市、創客空間、海外投資、社區O2O、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等模式與概念層出不窮,開發商們不再認為自己是“開發商”。但洗盡鉛華、回歸本初,房地產行業的深層次問題仍然需要面對和化解。
歸根結底,這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地價和房價屢創新高的一二線城市,還是庫存居高不下的三四線城市,在全國范圍內,“庫存”已如懸湖。“化解房地產庫存”上升到國策高度之后,面對即將到來的2016年,我們可能看到怎樣的前景?
前事之不忘,觀點地產新媒體傾力策劃年度重磅報道“艱難一年”,回顧并總結2015年房地產行業的標桿性企業得與失,深度剖析有代表性地位城市房地產行業的真實情況。
觀點地產網 回溯2015,一直以“駱駝”自居的新城控股提前完成全年目標、攀過了“B轉A”的山脈,成為首家完成此舉的民營房企。這一年,這匹“駱駝”在 “寒冷”的沙漠中似乎走得并不艱難。
時間往前推至今年6月,新城控股中報提及集團重組及進入A股事項;9月,“B轉A”方案或證監會批文;12月,“B轉A”當天股價飆漲近200%;同月,前十一月業績顯示提前完280億的全年目標。
正如新城控股董事長王振華所說:“若不發力,將看不到來年的第一縷陽光!”新城控股在下半年明顯加快了前進的步伐,成為一頭“奔跑的駱駝”。新城控股趁勢將2017年的銷售目標一口氣提至500億,放話要躋身國內商業地產第一梯隊。
在新目標面前,不知道剛接棒總經理一職的董事長之子王曉松會作何感想。在動作頗多的下半年,新城悄然完成了一批新鮮血液的更替,這個“85后總裁”能否霸道完成500億“大考”,也將成為一大看點。
“B轉A”八年心事終了
一直低調行事的新城在今年轉向高調,完成“B轉A”,成為首家“B轉A”的民營房企。其實自2007年開始,新城便籌劃進入A股市場,歷時八年,總算將這樁心事了卻。
5月8日,新城B股披露,新城控股將以換股方式吸收合并江蘇新城,并擬向江蘇新城除新城控股以外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案。
9月21日,新城通過證監會核準,以新增542,064,758股股份的形式吸收合并新城B股。11月23日,新城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新城B股退出歷史舞臺,截至最后一個交易日,新城市值約250億元。
12月4日,新城“B轉A”于上交所上市便贏了個滿堂紅。開盤后便迅速拉升,至收盤時,漲幅達198.88%,市值超500億。
王振華表示,在“B轉A”前,新城的商業和住宅由兩個團隊分管。交易完成后,新城持有的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將全部整合至A股上市平臺,存續公司將同時運營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兩大業務板塊。業務不會有新的拓展,但可能會引入“互聯網+”的概念。
觀點地產新媒體關注到,此前王曉松一直負責的便是新城互聯網平臺運營工作。他曾表示,在新的經濟環境和行業調整中,會主動融入互聯網時代。而在未來,新城的前行理想是:在開發、商業以及互聯網平臺運營的三塊領域齊頭并進,成為行業中最為穩健的長跑者。
B股的融資造血功能一直為人詬病,撤B入A后的新城對日后的發展充滿期待。新城副總裁陳偉健在記者會中表示,A股上市后可以降低財務成本,由年初的8%降至4.5%,預計平均全年融資水平為7%。
另外,新城保持H股新城發展的運營,構建A+H運營模式。新城把商業項目和土地儲備等都注入A股,日后A股會擁有物業開發權,港股則維持作控股公司,持有A股的70%股權,12月將會有第一個合營項目,由A股當開發商,港股為投資者。
2017年500億底氣何在
登陸A股市場后,新城的融資渠道被打通,這讓新城未來的擴張計劃又添了幾分底氣。
11月23日,新城控股公開發行2015年第一期公司債,債券實際發行規模為30億元。募集資金擬將20.89億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剩余部分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12月4日,在A股上市首日,新城控股公布了2015年11月份經營簡報。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公告,11月份新城控股實現銷售面積約49.70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約43.21億元(包含合營項目銷售面積4.78萬平方米及合同銷售金額6.51億元).
1-11月累計銷售面積約308.44萬平方米,累計合同銷售金額約281.40億元(包含合營項目1-11月累計銷售面積14.27萬平方米及合同銷售金額19.45億元),提前完成了2015年280億元銷售目標。
在漂亮的數字面前,王振華的雄心再度彰顯,將新城2017年的銷售目標定為500億元。另外,商業部分的銷售目標將由去年的60億提升至今年的100億,未來這個比例還將逐步提升。但截止發稿日,新城2016年的銷售目標尚未發布。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梳理,其實在新城搭上A股這一“快車”之前,其銷售業績也表現得頗為穩健,自2010年開始,其收入及合約銷售額一直處于上升狀態。
新城2015年中報顯示,報告期間合約銷售額錄得約115億元, 同比增長18.2%。合約銷售總建面約12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3.4%。物業營業額同比增長約117.2%至人民幣88.04億元。
在土地方面,新城也表現強勢。公開資料顯示,僅10月,新城控股在上海、南京市及蘇州共獲得四幅地塊,總地價款共計38.23億元。而11月份,新城控股在上海、南京和福州也拿下了4宗地,總地價27.24億元。1-11月,公司累計獲取地塊已近34幅,其中包括9幅商業綜合體用地,累計投入超百億元。
而僅在12月23日一天,其子公司香港澤盛發展有限公司以總價人民幣19.38億元的價格成功競得蘇州4宗住宅用地,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被打通的融資通道、穩步前行的業績額、強勢收購土地,新城的底氣仿佛就來于此。不過,500億的雄心最終仍須交由市場來檢驗。
“寒冬”下的商業資本局
與其它房企略有不同的是,新城一直將其商業部分吾悅廣場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新城控股在新的一年確立了住宅地產與商業地產雙輪驅動戰略,實施以上海為中樞,長三角加環渤海、珠三角、中西部重點城市的“1+3”全國化戰略布局,新城吾悅廣場作為集團全力打造的商業綜合體項目,未來將進一步加速發展。
當大家都在熱議“商業寒冬”之時,新城卻在逆流而上。
在新城2015商業年會上,王振華宣布了2016新城吾悅廣場的目標:在“1+3”戰略擴張模式下,實現多個新城吾悅廣場開業,且每年保持15塊左右的商業用地增速,“累計開發、在建的綜合體超過30個”。
乍眼看起來數字并不突出,但對比“截至2015年底累計開發商業項目達6個,在建項目15個”這一數據來看,新城吾悅廣場的擴張步伐是驚人的。但新城延續自己一貫的風格,沒有往一線城市發展商業項目,而是繼續布局二、三甚至四線城市。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目前新城五個已開業的吾悅廣場分別為上海青浦吾悅廣場、常州武進吾悅廣場、常州吾悅國際廣場、蘇州新城吾悅廣場及蘇州張家港吾悅廣場。
在新城2016年的商業布局中,二三線市場無疑仍是其攻城略地的首選。其中包括今年12月18日進入試運營狀態的鎮江丹陽新城吾悅廣場,以及將于明年先后開業的海南、南昌、常州金壇、安慶及成都龍泉驛項目,六個綜合體的總建筑面積約414萬平方米。
新城副總裁劉源滿表示,“由于新城在三四線城市的吾悅廣場開業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們認為三四線城市的綜合體仍然是我們的重點之一,而從今年年初開始,一二線城市也是未來重點布局區域,明年一季度會有4個項目同時在重慶、成都、天津等落地。”
當各開發商在一二線城市搶得頭破血流之時,新城選擇在三四線城市蟄伏顯得更為簡單和謹慎。
新城全新的商業戰略目標為“至2017年累計發展40個商業項目,2020年累計發展商業項目達80個,集團進入商業地產第一梯隊”。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2015年新城的商業總資產達100億元,同比增長68.46%;總面積達185萬平方米,同比遞增71.3%;項目總數量為20個,其中已開業5個,在建15個。
此外,新城新老商場在2015年的平均客流量為3.5萬人/日,同比增長14%;開業率98%,同比遞增9.8%;會員數量76萬,同比增長26.7%。其中七級產品線主要覆蓋家庭年齡段的人群,基本覆蓋城市中產階級。
另外,在全國補倉儲糧也是新城每年的“指定動作”。今年1-10月,新城共獲取九幅商業綜合體項目地塊,其中單10月,就在上海、江蘇南京及蘇州共獲得四幅地塊,總地價款共計38.23億元。
有分析報告指出,預計新城商品房銷售將繼續保持一定增長,并有望進入商業地產第一梯隊。
“駱駝”新城由B轉A之后,遇見的到底是真綠洲抑或是海市蜃樓?未來時間將能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