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還有些時日,但是對于第一代的二孩進行研究和跟蹤已經迫在眉睫。
十八屆五中全會出臺的“全面二孩”政策,對于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講,非常讓人震撼,尤其是在距離“單獨兩孩”政策執行沒多久。這么急迫推出的政策必然令各方措手不及。那么“全面二孩”與影視業有多少關聯呢?
影視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人口的行業,這個行業的評價標準,無論是票房還是收視率,都是以人作為基礎的。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影視從業者與國外同行交流的時候,動不動就說自己有幾億的觀眾,把老外嚇得一愣一愣的。在分析中國為什么成為互聯網大國的時候,大家都提到了“人口紅利”。
互聯網從本質上來講是人口優勢的行業,因為它從本質說是把人連接起來的辦法,而且是大規模的連接。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更是把大量的人口納入了進來。而互聯網的所謂“社交革命”更是讓在人口數量有優勢的國家,走在了技術變革的前列。
互聯網能在不改變太多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把眾多人口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影視業也存在類似的目的,即在基本物理設施不變的情況下,盡量到達更多觀眾,以獲得所謂的規模經濟效應。從理論上講,影視節目到達越多的觀眾,其單位受眾的邊際成本越趨向于零。一個節目,一家媒體,在成本固定的情況下,當然是觀眾越多越好,這樣能更容易做強做大,國際競爭力自然也越來越強。
從另一方面來講,一個語言統一的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自然會吸引全球的聰明創意人,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英語影視作品在全球強勢。
面向青少年的媒體對于人口變化更為敏感,因為他們會最先接觸到新一代受眾。2000年,美國的迪斯尼公司開始了一個針對全球千禧代生活消費行為的研究,這個研究在15年后的今天已經結出碩果。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個公司決策層的遠見。
“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還有些時日,但是對于第一代的二孩進行研究和跟蹤已經迫在眉睫。電視臺尤其是兒童頻道、卡通頻道需要針對二孩進行研究,然后開發相應的內容產品。事實上二孩達到3歲即是影視內容的主力消費群體了。3歲前的市場亦是大孩和二孩的共同消費市場,這些變化在過去30年里沒有,開發相關產品真的要夜以繼日地趕了。
在消費行為和文化特征方面,西方習慣10年一代的區分。而在中國可能不僅是80后、90后的區分,而是要加上85后、95后,因為中國的代際區分需要加密,差個兩三歲消費行為與文化特征就有相當大的不同。這從手機的更換頻率上可以看出來。
在歐美,很多人還在使用非智能機,比如前兩天一位來自英國的美女博士拿出手機要給筆者秀秀她住的地方,筆者以為會打開地圖應用,結果她拿出的是諾基亞的塞班手機,打開的是圖片應用。此時的中國年輕消費者們正高呼著為蘋果6S割腎。
對于影視創作人來講,理解新一代消費者需要提前做準備,當二孩政策落地時,不僅要考慮二孩的消費行為,還要考慮他們帶來的整個國家、所有家庭的文化消費行為的變化。
在獨生子女時代,人們很容易想起“孤獨”這個詞,而二孩時代,一家人圍坐的溫馨氛圍會引起新的靈感;在獨生子女時代,對超生游擊隊的諷刺成為集體回憶,而二孩時代,兄弟情、姐妹情,這種同輩親情將成為共鳴;內容創作的桎梏會更少一些,但是優秀的作品需要更深的思想準備。
“全面二孩”帶給影視業的是足夠的利好,但是要抓住這個時機,卻值得我們花時間精力做更多的扎實的基礎調研工作。期待新的一代睜開眼睛的時候,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