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韓經貿關系發生了質的飛躍:中韓自貿協定的正式生效將兩國的貿易投資帶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期間,中韓經貿關系向著多層次、多方位格局轉變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十二五”期間,中韓經貿關系發生了質的飛躍:中韓自貿協定的正式生效將兩國的貿易投資帶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期間,中韓經貿關系向著多層次、多方位格局轉變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貿易年增兩位數
近年來,中韓兩國間的貿易投資呈現快速增長。中國韓國商會近期發布的《在華韓國企業白皮書》顯示,在貿易方面,韓國的對華出口從2000年的184.6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1452.9億美元,年均增長達15.9%,擴大了7.9倍。中國對韓國出口從2000年的128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900.8億美元,年均增幅達15%,規模擴大了7倍。
中國對韓國的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長,中國自韓國進口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2014年,中國成為韓國的最大出口國和最大進口國,韓國成為中國的最大進口國和第四大出口國。
在韓國對全球出口中,中國所占比重自2000年的10.7%持續上升,在2013年以26.1%創下新高。而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中,韓國所占比重在2015年8月為10.5%,位列第一。
從投資來看,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后至2015年6月,韓國對華投資達5.768萬件,投資金額達500.4億美元。這是同期韓國全部海外投資數量(13.6512萬件)的37.2%,占海外投資金額(2873.4億美元)的17.4%。
而除了貿易投資外,中韓兩國間的旅游和文化交流也在不斷升溫。2014年,中韓雙方旅游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2016年的目標是2000萬。
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處長許舟松指出,中韓兩國同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經濟體,中國不僅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國,也是韓國最大的投資對象國。
許舟松說,中韓兩國建交以來貿易往來飛速發展,隨著12月20日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生效,中韓兩國企業將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中韓兩國也在積極打造合作的新“增長極”,打造對接創新發展戰略的新平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韓國“創造型經濟”、“中國制造2025”同韓國“制造業革新3.0”之間的對接。
其中尤值一提的是中韓兩國在金融領域取得的新進展。今年11月,中韓兩國同意近期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建立人民幣對韓元直接交易機制,韓國政府將盡快修改其國內相關立法。中方決定將韓國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調增至1200億元,探討成立創新與投資合作基金等。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天國指出,這將大大減少中韓進出口企業的匯兌成本,也令中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自貿協定成新引擎
商務部研究院亞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徐長文指出,在當前國際貿易增速下降、國際直接投資難以推進的情況下,中韓自貿協定將成為帶動雙方貿易和投資增長的新引擎。
李天國指出,中韓自貿協定涉及兩國大量貨物貿易,甚至服務貿易和投資也會大幅開放,因此雙方需要持續地為兩國的貿易和投資提供便利措施,確保貿易活動有序和規范進行。“中韓兩國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較大地推動雙邊貿易和就業,為兩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李天國表示,中韓自貿協定不僅有助于促進兩國進出口貨物貿易,加快相互投資與經濟合作,而且對改善雙方對外貿易結構,持續推動國內經濟增長也具有積極作用。“就當前而言,韓國在半導體及其零部件、汽車、機械設備等領域具有優勢,中國在農產品、紡織品、家具等領域具有比較優勢。”
李天國認為,中韓自貿協定的簽訂會讓兩國產業分工合作更加密切,韓國的市場、資金、技術、發展經驗的引進將有利于帶動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當然,隨著中國的產業技術升級和轉型,中韓也會在一些領域出現競爭局面,但這些競爭會有助于兩國產業不斷升級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近些年中韓經貿關系發展迅速,但中韓貿易存在貿易不平衡現象,貿易摩擦也時有發生。李天國指出,通過簽訂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雙方進一步降低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并且通過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各類糾紛,使得兩國貿易更加有序地發展。
據韓國政府預測,中韓自貿協定將對韓國各產業產生深刻影響,而最先受益的是食品、服裝、航空、海運等行業。在中韓自貿協定生效后10年間,韓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因此增長0.96%,消費者受益總額將達到146億美元,增加就業崗位5.38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