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國內A股市場又一次風起云涌。保險公司入場掃貨、大量收購上市公司股權,引起市場各方高度關注,尤其是“寶能”與“萬科”的控股大戰更是演變為火爆的全民話題。險資為何熱衷于頻頻舉牌?多樣化的投資布局將給市場帶來哪些影響?監管層又將如何引導?
臨近年底,國內A股市場又一次風起云涌。保險公司入場掃貨、大量收購上市公司股權,引起市場各方高度關注,尤其是“寶能”與“萬科”的控股大戰更是演變為火爆的全民話題。險資為何熱衷于頻頻舉牌?多樣化的投資布局將給市場帶來哪些影響?監管層又將如何引導?
險資“掃貨”熱情高漲
自下半年股市頻現“過山車”行情以來,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投資者高度關注。進入12月以來,一批舉牌概念股出現大幅上漲,有的甚至接連漲停,隨之而來的財富效應令人側目。而引發這波火爆行情的“始作俑者”就是保險資金 .
事實上,自年初以來,保險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舉牌就動作頻頻。據國金證券統計,2015年約有81家上市公司獲得各類機構及個人舉牌,其中保險機構成為舉牌大軍的重要力量。
據統計,6月11日至12月11日,共有26家公司發布公告宣布被險資“舉牌”,這些險資包括安邦保險、前海人壽、陽光人壽 、富德生命人壽、國華人壽 、上海人壽、君康人壽、百年人壽等。其中,萬科與寶能系的股權大戰則將險資舉牌推向了輿論頂點。
所謂“舉牌”,按《證券法》規定,投資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應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向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且履行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
業內專家表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20多年來,最早的舉牌可以追溯到1993年深寶安舉牌延中實業,但當時資本市場并不成熟,機構力量也較為薄弱,很長一段時間內舉牌事件也僅是零星出現。隨著金融市場政策制度的日趨完善、機構投資者隊伍的日漸成熟以及社會財富投資配置需求的增加,舉牌事件加速爆發。不過,即便如此,像今年保險公司遍地開花式的“舉牌大戰”也是不常見的,尤其是,目前這一輪資本市場舉牌潮仍未顯露出停歇之意。
據媒體統計,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的案例,早在2013年1月已經開啟。當時生命人壽舉牌農產品 。此后,生命人壽舉牌農產品超過五次,持股比例也超過30%。2014年12月,安邦保險連續舉牌招商銀行 、金融街 、民生銀行 、金地集團之后,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的做法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作為被媒體戲稱為“A股市場最大舉牌專業戶”的安邦保險,對二級市場收購似乎情有獨鐘,又得心應手。繼2014年發力之后,安邦保險今年依然在A股市場上頻頻掃貨,僅12月份以來,在大多數機構資金面偏緊的情況下,就動用了約291億元資金掃貨,被舉牌公司包括同仁堂 、金風科技 、遠洋地產、歐亞集團 、大商股份等。目前安邦系舉牌行業囊括了地產、醫藥、商業等領域。
12月19日,金風科技公告,安邦集團及旗下安邦人壽、和諧保險、安邦養老等已合計持有金風科技普通股股票2.7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
其中,安邦人壽通過“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守型投資組合”賬戶累計購買金風科技1.15億股A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19%;安邦集團通過QDII賬戶購買0.22億股H股,占總股本的0.80%;和諧保險通過“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萬能產品”賬戶購買1.13億股A股,占總股本的4.14%;安邦養老通過“安邦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團體萬能產品”賬戶購買0.24億股A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87%。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舉牌距離上次舉牌僅約十天。12月9日,金風科技剛剛公告,公司于7日收到和諧保險、安邦養老、安邦人壽發來的通知書,上述三者合計持有金風科技普通股共計1.38億股,占金風科技總股本的5%,首次達到舉牌線。對此,安邦集團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權益變動主要是出于對金風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情況并結合金風科技的發展及其股票價格等因素,決定何時增持金風科技的股份及具體增持比例。”在安邦系資金的力挺下,金風科技股價出現了大幅上漲。12月21日,金風科技早盤封死漲停,股價報22.97元,漲幅10.01%。
舉牌對象有講究
除了安邦,其他保險公司在今年的資本市場也表現出類似的活躍性。據媒體統計,截至9月30日,君康人壽就持有東華科技 、中視傳媒和三特索道三家公司的股份,且比例超過5%,達到了舉牌線。另外,新華人壽出現在海格通信 、華聞傳媒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中國人壽現身于華微電子 、長青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高鴻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還包括泰康人壽 .
12月1日晚,中青旅 、京投銀泰及承德露露三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布公告稱,于近日獲陽光保險集團旗下陽光人壽、陽光財險增持并觸及舉牌線。京投銀泰披露的信息顯示,陽光人壽當天增持該公司19.99萬股,占總股本0.03%,增持后,陽光人壽與陽光財險合計持有京投銀泰總股本的5.01%,構成舉牌。
值得注意的是,年末的這種舉牌大戰并沒有隨著上述保險公司布局完成而偃旗息鼓,不時有新的保險公司加入行列,持續推進。
據媒體透露,目前中融人壽已舉牌了3家上市公司,并位列18家上市公司前10大流通股東名單。真視通 12月26日發布公告稱,12月25日公司收到中融人壽發來的通知。截至2015年12月25日,中融人壽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二級市場交易增持公司股份達4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增持均價為102.46元。公告表示,中融人壽在投資市場、融資市場和產業市場擁有豐富的經驗,認可并看好真視通的業務發展模式及未來發展前景,希望通過此次股權增持,獲取上市公司股權增值帶來的收益。中融人壽除本次股份增持外,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真視通股份的可能。另外,鵬輝能源也在同日發布公告稱,中融人壽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達42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首次達到公司總股本的5%。
對于投資者來說,這場令人眼花繚亂的舉牌大戰,并不僅僅帶來茶余飯后的談資,更重要的是隨著而來的投資收益。這些舉牌概念股,以及未來可能有舉牌傾向的股票正成為散戶和機構追逐的熱點。
12月以來,深陷股權之爭的萬科漲幅高達62.11%;緊隨其后的同仁堂、金融街、歐亞集團、金風科技等月內漲幅也驚人,而它們股價飆升的來源都在于近期被險資頻頻舉牌。
有機構測算,過去一年,安邦舉牌概念股的平均漲幅已經達到73.30%,部分個股近期更是大幅上漲。從安邦的投資效果來看,去年12月,安邦保險就對金地集團、民生銀行連續舉牌,硬生生地將持股比例打到了20%、15%,目前雖然民生銀行的股價變動不大,但是金地集團的股價卻大漲了近80%。小盤股歐亞集團一年來的漲幅已經達到一倍。
股價的大幅上漲吸引了更多游資和機構的注意力。據統計,最近一段時間多家舉牌概念股吸引機構和游資的眼球,尤其是萬科A和金風科技頗受資金青睞,分別獲席位資金凈買入37.06億元和14.28億元,遠超其他標的。依次來看,機構在12月17日和18日連續凈買入萬科A,凈額為23.24億元和12.00億元。至于金風科技,12月17日,一家機構單獨攬籌8.43億元成為多頭司令,買入凈額接近該股當日總成交額的三成,并且近兩周未見機構席位賣出。
到底哪些上市公司吸引保險資金?對此,分析人士表示,這些被保險資金舉牌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集中在傳統行業,以房地產 、商業貿易、銀行等居多。同時,這些公司大多具備估值較低、高股息率、股權分散、市值較低的特點。
上述人士表示,從被舉牌上市公司的基本情況來看,主要分布在房地產和商業貿易,各有6家,其他還有銀行、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同時,被舉牌的上市公司股東持股比例較為分散。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30%的公司共有27家,占總數的73%。另外,被舉牌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主板。除7家為中小板公司外,其他30家均為主板公司。其中,深市主板公司有9家,滬市主板公司有21家。“從此前險企的動作分析,未來,低估值、高股息、高凈資產收益率的個股;險資近期調研過的標的;股權分散且市值較低的股票;險資此前已經布局,但持股尚低于5%的上市公司都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獵物。”
在險資舉牌的上市公司中,房地產企業顯然成為重點目標,保險公司通過認購、不斷增持上市地產企業股份或者購買房地產項目部分股權投資房地產。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半年,133家A股房企中,被險資進入前十大股東的房企有25家,占比達到18%。其中,中國人保入股5家房企,安邦保險入股4家,中國人壽入股3家,生命人壽入股2家,前海人壽入股2家,保險資金流入房地產企業持續升溫。
而除了對國內房地產行業感興趣,險資對海外房地產投資的追逐也在今年得到展現。比如,中國平安購入英國倫敦金融城勞合社大樓,中國人保聯合主權財富基金卡塔爾控股7.95億英鎊收購倫敦金絲雀碼頭一處辦公樓,安邦保險出資4.15億美元買下曼哈頓第五大道717號辦公大樓等。有分析師表示,險資對地產股和優質物業的青睞,首先是認為龍頭房企和區域性重點房企仍然具有較高投資價值;其次,保險企業拿地后,除了開發辦公樓和商業,養老地產也成為其突出的業務類型。
中國指數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李國政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與養老、健康等相關的產業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保險公司在資金成本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但在項目開發上尚欠缺經驗,捆綁一家龍頭房企,在相關產業的發展中,會事半功倍。
有利于險資資產配置
保險公司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攪動風云的同時,也引起市場各方的疑慮。據券商統計,下半年以來,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富德生命人壽等10家保險公司參與二級市場掃貨,合計動用資金超過千億元。“有錢、任性”成為險企的新標簽,但業內專家認為,險企看似粗狂的動作背后,實際上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含義。
“我們認為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是資產配置需求,同時兼顧競爭需求、銷售需求和流動性需求。尤其是在債券收益率下行環境中,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說明這些公司對于權益投資更加重視。”上述專家表示。保險公司集中持有上市公司股權,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經營理念的進步與探索,一方面也與新常態下整體經濟環境、政策導向密切相關。在保險投資政策不斷放寬、鼓勵險資積極服務實體經濟、無風險利率下行預期的大背景下,保險資金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升投資的風險偏好、擴大權益和其他投資占比,已經成為明顯的趨勢。
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部分平臺型保險公司主打以萬能保險和分紅保險為主的理財性質保險,這類保險收益均進高于同期銀行理財,而且主要以銀行理財產品為競爭對手,目前看保險產品收益率已經完勝銀行理財。
根據Wind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存量的萬能險結算年化利率普遍在4.5%—5%的水平。而舉牌上市公司的最大好處是隨著持倉比重上升,股價下跌的概率會小于上漲概率,有利于保險公司賬面資產實現增值。
交銀國際證券分析師鄭嘉梁認為,保險公司頻頻舉牌的行為動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出于資產配置的需要,明年“資產荒”問題可能更為嚴重,收益率下行,大盤藍籌股目前估值較低,股息合理,是較為不錯的標的;二是出于滿足監管要求的需要,2016年償二代即將實施,如何平衡收益和資本消耗是保險公司要解決的課題,大盤藍籌股很好地平衡了收益和監管的需求,而如果藍籌股上漲,保險公司還可以提升凈資產,從而提升償付能力;三是出于業務需求,“進取型”保險公司采取了資本驅動負債策略,通過提升資產收益率,而帶動負債端銷售,負債端以高收益萬能險產品吸引保費 ,急速擴充資產規模,但目前負債端收益率也有下行趨勢。
國泰君安研究報告稱,在經濟下滑和利率下降周期中,決定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從負債端逐步過渡到投資端,特別是在養老險和健康險短期難有顯著改善、各類險種預定利率全部放開,以及投資端限制逐步放松的背景下,“各家保險公司在投資端如何應對利率下行,將成為影響未來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國泰君安總結稱,參與舉牌的主要為中小保險公司,特點是在負債端主要依靠擴大萬能險規模在業務上進行突圍,萬能險結算利率普遍在5%以上,負債端成本較高,投資端壓力較大。同時,在被舉牌的上市公司中,房地產公司占比31.25%,其次為銀行,且持股比例比較分散,被舉牌的公司多數符合保監會鼓勵險資增持藍籌股的標準。
“舉牌至重大影響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避免股價波動影響,且這些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普遍超過10%,權益法核算能提高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在”償二代“下,長期股權投資資本占用較低,對于改進中小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有正面影響。”該券商分析稱,部分被舉牌上市公司具備高股息率,資產配置荒下提高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保險公司舉牌業績優質上市公司至重大影響,不排除后續提高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比例的可能性。
“同時,部分保險公司也舉牌了一些市值較小、盈利能力較差的上市公司。”國泰君安稱,“舉牌這類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是看中這類公司的殼資源,未來可能借助保險公司的優勢資源,存在一定資本運作的可能。”
監管措施升級防范風險
一方面,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頻頻舉牌,豪氣盡顯。另一方面,如何保證資金合理、健康使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也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
12月23日晚,為規范保險資金舉牌上市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行為,增加市場信息透明度,推動保險公司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防范投資運作風險,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信息披露準則第3號:舉牌上市公司股票》。
《3號準則》共八條,對保險機構披露舉牌信息進行了重點規范。一是列明披露的情形。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應按照要求進行披露。二是明確披露內容。除披露相關股票名稱、代碼、公告日期、交易日期等基本信息外,還應披露資金來源、投資比例、管理方式等信息。運用保費資金的,應列明相關賬戶和產品投資余額、可運用資金余額、平均持有期及現金流情況。三是規范披露方式。明確披露的時間和要求,增強操作規范性。同時,為增強政策覆蓋面和公平性,《3號準則》要求保險集團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適用本準則,保險資金投資境外市場上市公司股票,達到所在國家或地區法律法規規定舉牌標準的,參照適用本準則。
事實上,近一個月,保監會已連下發三份文件,直指包括萬能險在內的高現金價值產品及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其中,《關于近一步規范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意在進一步收縮高現價產品的規模。《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重點險企進行資產配置壓力測試;《保險資金運用內部控制指引》意在規范保險資金投資內部控制的短板。
華泰證券分析師羅毅表示,《保險資金運用內部控制指引》是截至目前最為系統、全面、具體的保險資金運用內部控制政策,是現階段保險資金市場化進程順利推行的保證。從現在的宏觀環境來看,低利率、資產荒、項目荒給資產端帶來很大的沖擊,保險資管必須轉變傳統投資方式積極轉型。保費收入資金成本不斷上升,加大了資產負債匹配的難度。而今年以來已出現多起財務數據作假、違規運用保險資金的情況。《指引》能夠確保保險資金市場化的發展向正確方向行進。
國金證券分析師徐飛表示,險資投資能力不斷增強,資產配置也更趨靈活,未來對于優質上市公司仍有繼續增持可能,同時也將提升險資收益。監管層鼓勵保險資金投資優質藍籌股,為后者增持優質標的提供了條件,而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和發布險資運用內部控制指引,可以有效防范險資配置出現流動性風險,提升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
“3號準則的發布有利于豐富和完善資金運用信息披露系列規則,健全事中事后監管政策體系,有利于在充分尊重投資市場化原則基礎上,督促保險公司切實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有利于提高保險公司經營透明度,防范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保監會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采取提高資本約束、完善比例監管政策等措施,推動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由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