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利率的逐步下調,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隨之走低。曾經風靡一時的“寶寶類”產品的收益率已經到了“2”時代。然而,在低迷的理財市場中,理財險的收益卻普遍較高,成為重要的投資理財渠道之一。
隨著市場利率的逐步下調,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隨之走低。曾經風靡一時的“寶寶類”產品的收益率已經到了“2”時代。然而,在低迷的理財市場中,理財險的收益卻普遍較高,成為重要的投資理財渠道之一。
雖然投連險、萬能險和分紅險都是具有投資性質的保險理財產品,但相較而言,分紅險更加注重保障,在兼顧保障和收益的情況下,萬能險和投連險成為了更多投資者的選擇。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萬能險)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投連險)新增交費同比增長逾九成。
投連險與萬能險:收益率逆勢飄紅
2月,萬能險費改正式打響。保監會取消萬能險不超過2.5%的最低保證利率限制,新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不高于3.5%的僅需備案。在壽險費率市場化之下,不少中小險企通過理財型保險調高預定利率爭食市場,以最短時間做大規模。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萬能險)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投連險)新增交費合計6564億元,同比增長90.86%,占整體保費的比例上升近10個百分點至32.2%。其中,萬能險(6024億元)同比增長84.6%、投連險(540億元)增長206%。
與之密不可分的,正是投連險與萬能險產品收益的飄紅。國金證券分析師指出,縱向來看,盡管市場6-8月大幅下挫,投連險今年以來依然整體取得了18.22%絕對收益。分類型看,偏股類-除指數型跟隨市場走勢,收益率波動較大,累計收益率29.41%;偏債類每月收益均在-3~4%內徘徊,累計收益率8.56%。雖然今年1-11月,各類賬戶均跑輸三大指數,不過股票賬戶以31.98%的收益率拔得頭籌,混合偏股型、靈活配置型次之,混合偏債型再下一檔次,債券型、股票-指數型、貨幣型累計收益率不及10%。
同樣“牛氣”的還有萬能險。從萬能險最新結算利率來看,11月仍有30余款萬能險產品的結算利率超過7%,主要為富德生命人壽、君康人壽、珠江人壽、前海人壽四家所有。而華寶證券研報顯示:近年來的萬能險產品中,年結算利率分布在4%~6%之間的產品占比最大,2015年1月到10月基本穩定在6%上下。
其中,中國人壽 、平安壽險和太保壽險的萬能險利率較穩健,一般為4.5%到5%,而安邦保險、前海人壽和富德生命人壽的則介于5%到7%之間。總體看來,隨著利率水平的不斷下行,高收益產品的比例不降反增。
互聯網渠道:BAT與險企爭相圈地
在互聯網金融之風愈演愈烈的當前,險企與互聯網的交集也愈來愈密切。一方面,今年6月,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安心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泰康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3家互聯網保險公司接連獲批,一舉打破了“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一家獨大的格局。此后,11月26日,百度、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再度宣布將聯合發起成立一家全新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百安保險”。
另一方面,理財險產品與互聯網平臺的合作也顯得水到渠成 。中保協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我國互聯網保險的規模保費收入從32億元猛增至858.9億元,增幅超過25倍。但具體來看,萬能險與投連險卻呈現出迥異的情況。
雖然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旦整改完成,銷售行為做到依法合規后,網售高收益萬能險還是會繼續銷售。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銷萬能險市場已大不如前。已經時隔近3個月,多家險企官網的相關產品狀態仍顯示為“售罄”或“暫停銷售”,多家第三方平臺上的相關產品狀態也顯示為“空缺”。
投連險方面,與互聯網渠道的“聯姻”卻日益火熱。就在10月,騰訊理財通聯合光大永明人壽推出兩款投連險理財產品,分別為光大永明定活66和光大永明定活168,并分別設定了一定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根據理財通發布官方數據顯示,這兩支收益分別高達6.1%和5.6%的投連險產品,開始交易后10分鐘即告售罄,銷售額突破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