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在出口下降,投資增速明顯回落的情況下,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對經濟增長起到穩定和拉動作用。
“新常態下市場銷售增幅持續放緩,消費需求對GDP拉動作用仍居首位”,“政府扶持流通業文件密集出臺,政策‘含金量’及實施力度期待增強,為加快培育新供給、新動力進一步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7日,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2016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及評述報告。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告訴記者,2015年10月以來,中國商業聯合會委托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170多位宏觀經濟和商貿流通業專家委員,經過兩次研討和評審會議,兩輪征求與反饋意見,組織專家撰寫,最終形成2016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及評述報告。
這十大熱點除上述兩點外,還包括:“互聯網+”推動零售業創新,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形式多樣;實體店銷售放緩“關店潮”頻現,商業行業調整持續進行;抱團結盟取代強力并購成為商業整合新常態,“共享經濟”窗口打開,未來將出現千姿百態,各方受益的零售業;跨界融合服務細分,業態創新熱潮涌動;跨境電商網絡零售持續升溫,傳統商業企業借助跨境電商實現變革與創新;快遞業進入“服務時代”,新興模式引領“新風尚”;餐飲業大眾化調整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信息化技術助推團購、外賣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規范,優化消費環境進程提速,為激發市場活動,實現潛在需求提供保障等。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專家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傅龍成介紹,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4%,快于第二產業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51.4%,比2014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2014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在出口下降,投資增速明顯回落的情況下,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對經濟增長起到穩定和拉動作用。
前三季度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合計占GDP比重11.6%。商貿流通業轉型創新進一步加快,新業態、新渠道、新模式、新消費,成為推動行業轉型創新的重要力量,增強了市場活力,促進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特別是在政府實施“互聯網+”,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下,網絡購物和大眾化消費,成為市場的熱點、亮點,拉動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較快增長。
2015年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44359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10290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個百分點;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4069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
傅龍成說,預測2016年我國消費品市場增速雖有回落,但回落幅度進一步收窄,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健較快的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0.2%左右。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提高。
“做出這種分析和判斷,是因為消費品市場具有穩定增長的基礎,具有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拉動轉變的良好環境,以及具有居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城鎮戶籍人口和脫貧人口增加、全面放開‘二胎’等一些新的有利因素。”評述報告說。
2015年7月,國務院確定在上海等9個城市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評述報告認為,內貿流通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最早、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必將為其他領域的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經驗。此外,2015年,國務院和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流通業改革發展的文件,政策“含金量”及實施力度增強,表明政府對內貿流通業的高度重視,是商貿流通業的重大利好。
專家們同時表示,政府應當在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進營改增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流通企業上市融資、健全流通業價格機制等方面加大力度。2016年及整個“十三五”時期,國家應出臺更具“含金量”的扶持政策,以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為主線,突出問題導向,提高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