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定軌軟件世界領先 精度10米量級
神舟十一號順利升空,今天凌晨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高度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地面科技人員是如何判斷變軌效果是否符合預期,又是怎樣準確掌握飛船的軌跡,引導飛船和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的呢?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以下簡稱飛控中心)軌道技術保障機房。
定軌軟件世界領先
軌道技術保障機房內(nèi),除了敲擊鍵盤的清脆聲響,所有人都在屏氣凝神等待。
軌道計算主任設計師張宇和他的同事們坐在計算機前,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上一行行閃爍的數(shù)據(jù),十指靈活地敲擊著鍵盤:數(shù)據(jù)整理、軌道計算、初軌篩選……一行行程序命令輸入進去,海量的火箭遙測數(shù)據(jù)在飛快地運行計算,幾分鐘后,飛船初軌根數(shù)的結果順利報了出來。
作為飛控任務接力的第一棒,張宇的崗位是在“船箭分離”開始,快速準確計算出飛船在茫茫太空中的位置,判別其是否成功入軌,這是后續(xù)一切活動的基礎。
“飛船踏入太空那一刻,我們就要進行精確定軌,知道它在哪里。”張宇解釋稱,所謂精確定軌,就是在航天器上天以后,利用陸海天基各個測控站回傳的跟蹤測量信號,通過一系列算法計算出它的精密位置和速度。
軌道室主任謝劍鋒告訴記者,為提高定軌的速度和精度,飛控中心自主研發(fā)了高精度定軌軟件,“精度最高可以達到10米量級,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處于領先水平。”
和以往幾次發(fā)射不同,這一次,張宇還要算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的相對軌道關系,為之后的自動交會對接軌道控制提供決策依據(jù),“每一次任務都有新的挑戰(zhàn),我們也可能會碰到各種復雜的情況,針對各種情況都要做好預案。”
預報提前20多天
在確定飛船精確位置之后,預報崗位的科技人員開始緊張忙碌起來。
“我們要計算出飛船每一秒鐘所處位置。”預報崗位主崗顏華打了個比方,“譬如風箏在天上飛,軌道崗位確定了當前風箏的位置,我們就能計算出,接下來的每一秒風箏會往哪里飛。”
每一次任務,顏華和她的同事們都要做幾十套各類軌道預報文件,涵蓋航天器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姿態(tài)、測站等重要數(shù)據(jù)信息,通過海量的航天軌道數(shù)據(jù)處理,準確預知和判斷升空后的飛船是否按照預定軌道飛行。
事實上,空間實驗室任務中需要攻破的一個重要“難關”,就是對天宮二號運行軌道進行精確預報。
“高精度軌道的中長期預報是一個全新挑戰(zhàn)。”謝劍鋒稱,不同于天宮一號,天宮二號是為將來的空間站模式積累經(jīng)驗,空間站不可能為飛船臨時調(diào)整軌道,因此對接前20余天就要對天宮軌道進行準確預報,以便確定神舟的發(fā)射參數(shù)。
對此,飛控中心創(chuàng)新性提出對預報方法進行改進,建立起更為精確的預報模型和參數(shù),“長周期的預報,要求精度是84度正負8度的偏差,現(xiàn)在我們能做到只有1度偏差。”張宇自信地告訴記者,接下來的目標是提升到0.5度的偏差,“就好像提前一個月進行天氣預報,還報得準當天是陰晴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