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我們這里的養殖設備,平均每立方米的水體養殖密度達到20公斤左右,大概是傳統魚塘養殖密度的10倍。別看這個容器小,但養的魚‘活動量’很大,所以相應的,魚肉很緊,口感也好。”21日,在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梁鴻農場一處蔬菜大棚內,“90后”新農人吳韜向中新網記者講述了“魚菜共生”模式的優點。
吳韜口中的“魚菜共生”模式,基于綠色水產品智能化健康養殖系統。這個融合了水產養殖技術、動物營養保健技術、工業化水處理技術、微生物調控技術與水培菜技術的系統,讓吳韜在養魚的同時又能兼顧種菜,可謂一舉兩得。
這個大棚里既可以養魚又可以種菜。 孫權 攝“目前我們養殖的主要是草魚、鱸魚,整個大棚通過一套內循環養殖系統,實現了‘水產養殖無尾水,蔬菜種植不愁肥’的生態化高效養殖、種植。”吳韜介紹,養殖的尾水經過固液分離處理后,液體部分經過物理過濾、微生物處理、水培菜吸收等環節,可以再進入原池循環利用;固體部分則作為種植蔬菜的“基質”加以利用。
中新網記者在蔬菜大棚中看到,大棚內被分成了三個部分:一部分擺放著3個臨時養殖桶和16個常規養殖桶,一部分種植了黃瓜,還有一部分則是擺滿了水培生菜和水培青菜的置物架。吳韜介紹,一個直徑3米、深1.4米的常規養殖桶內可以養殖150公斤左右的魚。
養殖尾水經過物理過濾、微生物處理、水培菜吸收等環節,可以重復利用。 孫權 攝“雖然用養殖桶養魚看上去有些擁擠,但是通過高效循環水體處理技術和水產養殖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的物聯網監控技術,實時監測優化養殖桶內水質的溶解氧、溫度等重要指標,養殖桶里的水質比傳統魚塘的更適合魚類生長。”吳韜說。
在養殖桶內養殖的魚“活動量”很大,肉質也很緊。 孫權 攝吳韜稱,為了讓大棚養殖的魚吃起來口感更好,其還運用多種水產品品質提升技術,對魚的品質進行改善。據悉,吳韜大學時就是學的水產養殖相關專業,畢業后,其也在該領域從業多年,如今回家鄉無錫創業,其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養的魚肉質好,不少人吃過后都表達了回購的意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