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四大因素推動北交所審核提速
證券時報記者從投行人士處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委審議的IPO項目自申報至首次審議,平均用時140.98個自然日,其中用時最短項目僅為37個自然日,共有28個項目用時少于100個自然日。
緣何部分項目審核用時較短?北交所向投行表示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發行人經過新三板掛牌期間的規范,能夠自覺依法規范經營,具備良好的治理和財務規范性基礎;二是發行人和保薦機構通過申報前后的溝通咨詢機制,充分溝通重大疑難、重大無先例等事項,強化規則的適用理解,將問題溝通在前、解決在前;三是發行人嚴格按照招股說明書內容與格式準則要求,結合行業格局和趨勢變化、產品特點、技術能力等,充分披露了其業務模式、創新特征和市場空間;四是在問詢回復過程中,中介機構充分核查、審核關注的重點問題,有效保障回復質量和效率。
曾有投行人士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審核速度較快是有特殊背景的。他介紹,這些申請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往往已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一方面發行人通過這一年持續規范經營;另一方面監管對這些掛牌企業很熟悉,已了解發行人存在的問題。
北交所表示,下一步基于與新三板一體化發展,將上市審核關注要點融入掛牌準入審查、掛牌后持續監管中,進一步提高發行上市審核效率。
八類共性問題致項目耗時長
證券時報記者還獲悉,個別IPO項目審核用時超過200個自然日。2022年6月申報北交所上市的92家公司,截至9月底已有62個項目被出具多輪審核問詢函。
北交所透露,上述項目存在八類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一是招股說明書引用的財務報告有效期到期,發行人補充審計并更新財務數據耗時較長;二是存在生產經營不合規、股權糾紛、實際控制人違規、財務內控不規范等情形,申報前未有效整改解決;三是部分公司審核期間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產業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等情況,需要就持續經營能力等問題進一步分析論證;四是發行人及中介機構未能針對性地回答前次審核問詢,如市場空間和產能消化能力、募投項目是否符合產業政策及合法合規性等,或部分中介機構在回復問詢中存在執業質量問題,如問題漏答、缺少論述過程、未按要求發表明確意見等;五是申報前中介機構對境外銷售、經銷商及終端銷售、異常客戶或供應商等事項核查不充分,需要補充核查;六是出現訴訟、投訴舉報等事項需補充核查;七是中介機構未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對證監會系統離職人員入股情況進行核查;八是發生現場檢查、現場督導、專項核查等不計算在審核回復時限內的事項。
北交所表示,將聚焦影響發行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的重點問題,審核問詢突出精準性。中介機構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切實履職盡責,對于回復內容嚴格把關,提高執業質量,共同做好問詢回復工作。
持續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一直以來,北交所持續引導中介機構全面提升執業質量,一方面通過審核案例等形式向市場傳達審核標準;另一方面梳理總結審核典型問題,引導中介機構全面提高核查與披露質量。
近期,北交所向投行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已針對13家申報項目中存在的信披違規、中介機構執業質量問題,出具警示函6份、口頭警示22次,涉及13家發行人、26名保薦代表人、4位簽字注冊會計師。
根據Wind統計,截至10月30日,今年以來共有24家保薦機構向北交所申報項目。其中,開源證券保薦的IPO項目最多,共有42家,遠超居后者。申萬宏源、中信建投、東吳證券、中泰證券分別以24家、23家、22家、21家排在第2~5名。
此外,民生證券、財通證券、東北證券、國金證券、海通證券、安信證券保薦的IPO家數均在10家以上。
從終止家數來看,開源證券終止的數量也同樣較多,共有5家,申萬宏源有3家。
在撤否率方面,長城證券撤否率較高,申報的3單北交所IPO項目中有2單終止,高達66.67%;太平洋證券、西部證券、華西證券均申報6單項目,其中各有2單終止,撤否率為33.33%;撤否率同樣為33.33%的還有申港證券和華安證券,天風證券的撤否率則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