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風味豆’最早也是從國外產區傳進來的。”從事咖啡種植、加工、銷售13年,云南保山“中咖”創始人楊竹告訴記者,在業內,大家把帶有特定風味口感的咖啡豆稱為“風味豆”。他介紹,作為植物果實,咖啡豆原本就帶有明亮酸甜的花果調性,經過傳統的日曬、蜜處理等方式,咖啡會散發不同的風味。
為了形成更豐富、獨特的風味,一部分從業人員會在發酵過程中添加芒果、蘋果、柑橘等天然水果,或采用橡皮桶、厭氧發酵等不同處理方式。此外,也有人通過添加人工香精等使咖啡形成某種特定的風味,這就是此次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香精豆”。
云南省農科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黎其萬指出,中國在2015年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GB2760-2014),在“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則”中明確規定“咖啡不得添加食用香精香料”。商家一旦在某一環節添加香精香料,都屬于不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的違規違法行為,將受到市場監管部門的嚴厲查處。
“所有世界級、國家級的咖啡賽事都明確規定不允許‘香精豆’參加,絕大部分從業人員對‘香精豆’的態度都是反對的。”楊竹稱,隨著風味類精品咖啡的理念逐步被消費者接受,帶有各種天然風味的精品咖啡贏得了許多消費者的喜愛,國外一些產區開始出現通過添加低成本的人工香精,獲取更高利益的群體,這種做法傳到國內后,也吸引了一小撮人模仿、牟利。“但是,真正身處咖啡產業中的從業者,都希望把咖啡品質做好、提高其價值,否則就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圖為云南普洱一咖啡莊園中正在處理的咖啡豆 李嘉嫻 攝在云南咖啡主要產區之一普洱,“90后”“咖三代”梅子經營著自家的1000畝咖啡莊園。“我們一年咖啡豆的產量大約80噸,全部使用傳統處理方法,沒有一顆豆用來制作‘香精豆’。”她說,確實會有部分中間商購買云南咖啡豆加工處理后再賣給消費市場,但這是產業規范的問題、行業的問題,不應該讓產區“背鍋”。
在昆明經營咖啡工作室8年的從業者老劉(化名)告訴記者,確實有一部分追求獨特風味的消費者偏愛購買經過風味添加處理的咖啡豆,老劉會在包裝上標注處理方式告知消費者,供其自由選擇。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下稱熱經所)咖啡研究中心主任程金煥坦言,事實上,絕大部分從業者沒有把眼光放在“香精豆”這個非主流的事物上,更多是在改良咖啡品種、規范處理方法、建立行業標準等各領域發力,推動云南咖啡邁上新的臺階。
2022年10月28日,經過熱經所科技人員21年潛心研究的云南本土培育咖啡新品種“云咖1號”“云咖2號”面世。其中,“云咖1號”的品種權以高達200萬元的轉讓金,轉讓給云南保山“中咖”,進行下一步推廣種植。程金煥透露,他和團隊也正著手制定精品咖啡加工行業標準,推動產業規范化發展。
“為了能讓大家喝到一杯香濃的云南咖啡,各個環節的從業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楊竹稱,一旦云南咖啡豆聲譽受損,將影響其國際收購價格,對咖農及其他從業者造成巨大損失。從另一個方面看,此次討論也說明云南咖啡真正走進了市場,關注度越來越高,消費者的反應告訴了所有同行,“香精豆”是走不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