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立冬剛過,在素有青海省“大蒜之鄉”的海東市樂都區高店鎮,河灘寨村的十幾名村民正在播種紫皮大蒜。
在青海其他地方,立冬就意味著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而在樂都區很多鄉鎮的農民們將收好的大白菜運往市場,并將一顆顆飽滿的蒜粒“點”進新翻過的泥土中,開始播種豐收的希望。
地處黃河、湟水谷地的海東市是青海最大的農業區,承擔著全省近一半的蔬菜供給任務。紫皮大蒜在樂都區已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極具青海地方特色的蔬菜產品之一。曾入選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列,被農業農村部評為消費者滿意前100名名優產品。
“我家早年種過紫皮大蒜,這幾年土地都流轉出去了,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就跑來這里打工。我們7個人一天就可以種完一畝地,每人每天能掙100元。”高店鎮東門村村民趙青秀一邊干活一邊說。
圖為蒜農在為土地施肥。 慶鈴 攝說話間,同伴將鋤頭輕輕一拉,松軟的土地上便出現了一道深約15厘米的土溝,趙青秀緊隨其后,將小盆中的蒜粒種進小土溝里,覆上土……一氣呵成,動作嫻熟。
因該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富含硒元素,所生長的紫皮大蒜個頭大、品質好,口感上佳,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近年來,該鎮紫皮大蒜的種植規模保持在266.66公頃左右,呈逐年上升趨勢,富硒紫皮大蒜已逐漸成為高店鎮發展特色種植的一張“金名片”。
“種紫皮大蒜不僅銷路好,而且有補貼,政府還每畝地免費發放了200公斤的有機肥。”高店鎮西門村村民史連云說:“我今年承包了河灘寨村的5畝地全部種植紫皮大蒜,冬蒜一般11月初種,種完半個月后澆水,來年2月前后給地里覆膜,苗一出來就放苗澆水,5月底打完蒜薹,6月中下旬就可以挖蒜了。”
近年來,樂都紫皮大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初步形成,單產、總產逐年提高。在樂都區高店鎮、洪水鎮、雨潤鎮、壽樂鎮、峰堆鄉、城臺鄉等9個鄉鎮的40多個村子,樂都紫皮大蒜種植面積達到933.3公頃,占全區蔬菜單種面積的13.1%。
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張祥林介紹,往年農戶們種植紫皮大蒜,享受露地蔬菜種植補貼和耕地地力提升項目補貼,每個項目每畝地補貼100元,今年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向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專門申請了冬蒜種植補貼,從今年開始農戶們也將享受這個項目100元/畝的補貼。
“紫皮大蒜按照播種季節分冬蒜和春蒜兩種,樂都區90%都種植冬蒜,待來年收獲后,還可以復種大白菜、娃娃菜、綠蘿卜等,進行輪作倒茬增收。冬蒜不僅與春蒜農事活動錯峰后便于田間精細管理,而且有利于大蒜干物質量積累,實現增產增收增品質。”張祥林說。
目前,樂都區通過建立健全樂都紫皮大蒜標準體系,培養科技示范戶,建設示范區,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等措施,大蒜產量和安全質量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樂都紫皮大蒜也遠銷全國乃至國外,有力地促進了大蒜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馬國業介紹,冬蒜種植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每畝地產量可達到1800多公斤,每公斤地頭交易價6元到7元,每畝地產值至少在1萬元以上,再加上蒜薹等副產品精深加工銷售,樂都區大蒜種植可實現年總產值1.38億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