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證券時報記者 孫翔峰
個人養老金業務穩步推進。近日多家公募基金公告,公司旗下的養老目標基金將成立個人養老金專屬Y份額,并對成立后的Y份額管理費、托管費等實施費率優惠。此外,近期已有多家券商通過了中國結算關于個人養老金基金行業平臺驗收測試。
個人養老金業務的落地,對于資本市場以及金融機構是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有機構測算,2027年、2032年我國個人養老金規模將達4956億元和31320億元。海外經驗看,個人養老金最終會通過養老目標基金等產品投向資本市場,無論是債券還是股票都有望吸收大量資金。其長期投資的屬性,會改善市場資金結構,提高市場穩定性,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作為中介的金融機構在此過程中有望充分享受紅利,但也需要意識到,在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第三支柱”重要構成部分適時推出,承擔起了擴大養老金儲備容量、應對老齡化沖擊、平衡代際養老贍養負擔等重要使命。金融機構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不僅要看到機會,更要關注責任。
一方面,個人養老金業務的推廣并不是一蹴而就,在政策大力支持基礎上,各家金融機構要積極承擔起投資者教育的責任。一般而言,最需要養老體系幫助的是低學歷教育、低收入群體,但根據《中國投資者教育現狀發展報告(2019)》, 高中及以下學歷投資者長期接受投資者教育的比例僅為32.7%,每周接受金融教育的時間超過3小時的比例為17.44%。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最符合個人養老金投資需求的養老目標基金資產凈值僅有1036億元,發展相對緩慢,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投資者對該類產品認識不足。
另一方面,現有的金融產品一定程度上很難滿足個人養老金業務需求。養老理財、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及個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規模普遍偏小。金融機構必須加大低波類產品的儲備與創設。這要求各類金融機構特別是公募基金為主的產品提供方通過開發去方向化策略、增加金融衍生品運用、減少短期考核等方法,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更多風格穩定、策略清晰、長期業績良好、運作合規穩健的多元化養老產品。
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政策,其推出意義影響深遠。各方金融機構需要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深度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發展,將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深度綁定,推動我國養老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