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 張素
3D視覺感知技術,可以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看”懂三維世界。當3D視覺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時,已深耕這一領域近十年的知象光電研發團隊,正在努力讓更多技術和視覺都“活”起來。
手握“王牌”,打通“任督二脈”
“我們以高精度3D相機產品及技術為核心,與各行業需求進行嫁接,通過利用3D成像技術解決各行業發展痛點?!敝蠊怆妱撌既酥芟杞赵谑茉L時說。
距今走過8個年頭的知象光電,由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博士創立。經過多年耕耘,他們手握3D成像算法和智能解決方案等多個技術“王牌”。
與此同時,這個團隊打通技術和專利的“任督二脈”,讓產品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集成度、性能穩定等優勢。周翔舉例說,他們早期研發的一款掃描儀,精度可與市面上售價在5000美元以上的產品媲美,但因為突破了底層核心技術,成本只有其數十分之一。
截至目前,他們的成果已被用于軌道車項目的逆向設計和質量檢測——通過對發動機缸體表面及內部結構進行掃描,從而高質、高效獲取高精度3D數據。他們還為機器人智能焊接提供3D視覺解決方案,實現產線對鋼材輪廓的自動識別、定位、焊接和檢測。
周翔解釋說,這不僅可以助力用戶實現自動化升級,還能為全球更多創客和設計師節省建模時間、提升建模效率。
結合需求,讓技術“活”起來
周翔曾在高校任教,有一份體面而安穩的工作。如今說起走出“象牙塔”創業的動力,他的回答是希望自己的技術被用于實際產品、創造實際價值,讓技術真正“活”起來。
說來容易,走出校門后,他帶領團隊至少花了4年時間才解決成套系統化技術。周翔說,盡管期間遇到的困難比如流片失敗、客戶退貨等也不少,但他始終沒有動搖,那就是要保持定力,把真正有用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團隊的這份堅持得到了廣泛認可。比如,因為選擇的技術路線被看好,他們在創業之初得到來自中科創星的天使輪融資;又如,眾多海外用戶認為這個團隊有潛力、有未來,自愿成為“小白鼠”,為尚有缺陷的產品積極提出修改建議。
“其中許多用戶是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與我們素昧平生。然而面對他們的期待,我們也不敢有任何放松懈怠?!敝芟枵f。
瞄準未來,助推“3D生態鏈”
據預測,全球3D視覺行業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時的68億美元,到2026年升至270億美元,并將在消費電子、汽車、醫療及安防等領域實現快速發展。另有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增速超過46.79%。其中3D視覺市場約為200億元人民幣。
外界注意到,隨著圖像圖形、語音視頻等領域創新在“十四五”規劃中被列為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重點,3D相機底層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3D視覺行業迎來新的機會。
周翔分析說,隨著產業的成熟,分工會更加明確,3D生態鏈逐步形成。硬件會逐步走向標準化、模塊化、平臺化,軟件和解決方案會走向行業化,服務會走向場景化。
“行業方興未艾,我們會瞄準‘標準化市場’繼續布局、不斷迭代,推出更多具有超高性價比的‘工具’,為更多從業者賦能,為整個3D視覺行業提供生態基礎工具?!彼f。(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