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于11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央行副行長宣昌能參加年會時發表講話,談及扎實推進金融穩定長效機制建設,其中涉及加強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建設。他認為,應繼續加大對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的市場培育力度,改善發行環境,拓寬投資者范圍,鼓勵中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赴境外市場發行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
宣昌能表示,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規模大、復雜性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關鍵的金融服務,對整個金融體系高效運行有著重要影響。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是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救助模式而提出的,TLAC強調應當由股東和機構債權人先行吸收損失,降低公共資金救助成本,力圖從根本上解決“大而不能倒”問題。
他指出,2011年以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相繼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未來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也可能進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加強中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TLAC建設,保障其具有充足的損失吸收和資本重組能力,有助于增強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健康性,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目前,TLAC監管國際標準已成為相關國家監管當局和市場參與者評估單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穩健性的重要指標。宣昌能稱,為進一步推動中國TLAC達標,可從多方面入手。
例如,落實主體責任,國內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應建立完善的TLAC內部管理機制,制訂中長期TLAC達標規劃,確保2025年和2028年起分別滿足TLAC監管要求;統籌規劃資本工具、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的發行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