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1月22日,由清華大學指導、清華大學全球證券市場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清華大學全球證券論壇——奮進新征程,證券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陶偉發表了題為《暢通跨境證券投融資循環機制,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專題主講,并進行了以此為主旨的對話,對話嘉賓為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和煜德投資創始人靳天珍。
本次專題主講是基于堅持科技創新、著力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探討金融證券行業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主體之一,如何在構建暢通的跨境證券投融資循環機制、促進金融證券行業持續踐行新發展理念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讓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
環節討論了證券行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現階段的中概股企業仍面對著海外融資難、境內投資者境外渠道尚需優化等問題。根據清華大學全球證券市場研究院發布的《暢通跨境證券投融資循環機制研究》課題研究,張陶偉教授表示這些問題的解法之一就在于能夠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和作為通往內地和國際市場雙向門戶作用的香港市場。
2021年,港交所發布《優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的咨詢總結》宣布落實放寬第二上市要求;2022年8月,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積極解決中美審計問題,支持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也為中概股回港上市做出努力。
盡管如此,根據Choice數據,截止2022年7月26日,目前仍有282家在美中概股融資面臨新變化,積極尋求更穩妥的出路,其中已有33家通過雙重上市、二次上市等方式在港股掛牌交易,而仍未在香港掛牌交易的249家中概股,數量占所有中概股的88.2%,市值約7302億美元。因此,為防止錯過回歸時機,避免回港上市的不確定性,部分高市值中概股企業也在準備轉向新加坡、瑞交所、倫交所等其他交易所上市。
基于上述環境因素,張陶偉教授在論壇上建議證監會和港交所聯動進一步提供“綠色通道”,簡化“介紹上市”方式的國內備案手續,通過“介紹上市”的方法讓中概股先在香港掛牌,并要求他們在掛牌后的一定年限內完全達到監管機構要求的上市標準,幫助這批中概股公司盡快回港上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資產流失。
此外,隨著境內投資者財富的累積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帶來的境外資產的增加,尋求更全面、更全球視野的資產配置規劃,拓寬和優化跨境投資渠道成為明顯趨勢。
在目前人民幣資本項不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境內投資者通過QDII間接實現投資境外資本市場的目的。2021年末,QDII投資額度已達1575.19億元。
“中國現在已經是對外貿易大國、外資流入大國,也是對外投資大國。未來無論是繼續擴大外貿規模,還是進一步吸引外資、增加對外投資,都需要進實施資本市場的開放。”劉興華在對話中表示:“資本市場的開放,既是數量的開放,也是制度型開放。當然在開放過程中要科學統籌開放、發展和安全,提高開放條件下的綜合監管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金融風險,以此促進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