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養老金家庭財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就家庭養老金財富儲備和資產現值來講,從結構的百分點的倍數來講,美國的家庭財富是中國的82倍,加拿大是中國的79倍,英國是中國的138倍,而且這里僅僅是把中國的家庭財富分解到城鎮家庭。”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從2022年開始中國養老金財富的市場化管理進入到嶄新階段。
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認為,中國人口新階段有老年人口數量規模龐大、老齡化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的特點,“當前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11.9,人均GDP是1.3萬美元,而同樣處于11.9的老齡化水平時,韓國、日本、美國的人均GDP都在3萬美金以上。”
針對未富先老特點,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表示,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老齡化問題出現在經濟尚不發達、人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階段,“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可能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加劇烈,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
他認為,老齡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資金缺口不斷增大。目前中國養老金的規模,包括戰略儲備基金,即通常說的社會保險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等已超過10萬億,約占GDP比重的10%,但這遠遠不夠。2019年OECD(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6個成員國中,養老基金占GDP的比重平均為49.7%。
差距為何如此之大?鄭秉文介紹了當今兩種養老保險制度,即發放基本養老保險金但沒有養老金財富的預算制管理模式和養老金財富規模龐大的市場化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養老金財富管理從1986至2003年屬于預算制管理階段;從2004到2021年屬于市場化管理的起步階段,有積累增速快、建立第二支柱、全國社保基金不斷壯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施投資等特點。
“以2020年數據為例,把中國的主權養老基金和養老財富與國外做對比。中國有一個優勢,即有主權養老基金且相對來講還算可以。加上挪威,全球平均主權養老基金占全球GDP的1.5%,而中國占2.5%。問題在于家庭財富處于劣勢,也就是養老金財富沒有藏富于民。近兩年來,國家密集提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這就意味著主權財富和家庭財富兩個方面都發展的階段就要到來了。”
鄭秉文表示,從2022年開始養老金財富的市場化管理進入到嶄新階段。體現為四個特點:一是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已落地;二是三支柱養老金的架構已完善;三是主權財富和家庭財富共同發展的條件已具備;四是第三支柱的建立,為大力發展養老金家庭財富創造了條件,“也就是說城鎮4.7億勞動者,包括農村的勞動者,只要參加了基本社保,都可以開立第三支柱養老金。所以中國進入了真正的大眾養老金的新階段。”
《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指出,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要更加科學有效,社會財富儲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鄭秉文認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作為家庭財富,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財富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講到2035年,社會財富儲備能否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第三支柱的家庭財富儲備將舉足輕重、使命非常艱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