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溫州鞋業從80年代手工作坊一路走來,最開始,從鞋材到銷路都需要‘滿天飛’,去找原料商、經銷商,到如今,原料和訂單‘飛進來’,真正實現了產業鏈‘自由’。”溫州鞋革行業協會會長、巨一集團董事長潘建中表示,原材料成本降低;流水線精耕細作;銷售渠道四通八達……作為全球最高度集聚的鞋產業鏈根據地之一,溫州持續滋養著當地的大小鞋企。
巨一集團自動化數字車間 張益聰 攝為驗證這樣的說法,記者集中走訪了鹿城區豐門當地“詩戈圖”“天使魅影”“紅靈鳥”“漂亮千金”等多家小微企業。走訪中記者發現,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多家線下供應端受挫的前提下,小微鞋企卻并未“式微”。
據天使魅影鞋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線下品牌計劃被迫擱置,但是仍可退守供應鏈上一環,通過做代加工,2022年該公司營業額不減反增,突破7000萬元,撐起了1800余名員工的養家糊口。
無獨有偶,紅靈鳥鞋業有限公司專注于鞋業供應鏈運營,在河南設立倉儲集散地。此前,該公司遭遇“7.20河南暴雨”倉儲“失聯”,以及國際關系動蕩,海外優質客戶流失,卻仍然于2021年成功躋身規上企業行列。
溫州鞋供應鏈的“固若金湯”為中小微鞋企創業、發展提供了優渥土壤,更促進了鞋業發展、市場環境的良性循環。
走進漂亮千金鞋業有限公司廠區,在傳統制鞋流水線環節中,一套完整的廢氣收集凈化設備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對此,該公司董事長汪存修直言:“這套環保設備價值20萬元,不為別的,只為大家好。”
事實上,汪存修口中的“大家好”直指可持續發展理念,“從長遠角度看,如果鞋企環保指標不達標,整改不到位,不僅不利于員工健康,更會影響工廠產能,得不償失。”他說。
“得益于溫州產業鏈的完善,鞋企可以有更多選擇。”浙江詩戈圖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州市福建商會副會長章志圖告訴記者,搭班建廠、娶妻生子,對很多當地鞋企主來說,溫州既是創業熱土,又是第二家鄉。
制造端:“低小散”到“高精尖”
“科技、設計、環保,三個關鍵詞已經成為豐門,乃至溫州整個鞋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將成為眾多鞋企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四川大學溫州鞋革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士強表示,豐門鞋產業正在從“低小散”向“高精尖”華麗轉身。
走進巨一集團智慧工廠,從數字建模,到3D打印成鞋樣品僅需7天;中胤時尚專注于“快時尚”設計理念,相關作品版權、發明專利等已注冊1.4萬余項;飛丹鞋業則另辟蹊徑,從制鞋環保材料入手,讓制鞋污染的印象“改頭換面”。
在徐士強看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如今“用工荒”愈發嚴峻的形勢下,制鞋流水線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是溫州鞋產業崛起的必經之路,而巨一集團的數智化程度在整個鞋產梯隊中處于頭部水平。
鞋企負責人介紹制鞋用環保水性膠 張益聰 攝對巨一集團而言,數智工廠并非一蹴而就。該公司董事長潘建中告訴記者,2000年起,巨一集團由內銷向外銷戰略性轉移,而外貿訂單的高標準倒逼企業在制造端“開刀”,“可以講,每一次推陳出新都好比一把火燒了舊流水線。”他說。
如今,由制造端改革入手,巨一集團溯源產業鏈全流程。從數字化“快時尚”設計,到精準數據品控,完成了數智工廠的完整蛻變,也因此獲得了德國、意大利等多國客戶青睞,與多個知名品牌深度合作,成為眾多世界名牌背后鮮為人知的“制造者”。
與巨一集團“火與血”的制造端改革不同,中胤時尚在鞋設計方面傾注了全部心血,并不斷向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延伸,還逐漸衍生出了玩偶、服裝等周邊設計產品,并于2020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向著高端設計的全球舞臺不斷挺進。
拋開制造、設計等“鏈上思維”,“環保”成為鞋產業的“隱形守護者”,亦是高質量發展中的一環。作為溫州為數不多的環保帶頭型鞋企,飛丹鞋業董事長項丹對記者表示,百聞不如一見,于是記者隨其來到了工廠車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究竟環保與否,反而是百見不如一“聞”:走進飛丹鞋業工廠,沒有任何皮革、膠水的異味,完全顛覆了制鞋“污染”“異味”的刻板印象。
問及其中的奧秘,項丹坦言:“根本沒有秘密,用環保皮材、環保膠水,再加上用低溫膠合工藝,防止化學物汽化散溢,自然沒有任何污染和異味。”
然而環保的代價是——產能降低,對此,項丹表示,飛丹鞋業主營外銷,其中95%的訂單都來自海外。在他看來,環保制鞋大有前景、大有可為,在未來,期待有更優秀的環材面世,推進整個鞋業的“環保思維”更進一步。
產業群:“單兵作戰”到“鏈上聯動”
其實,項丹的“環保遠望”已經在豐門“生根發芽”。2020年10月,鹿城區攜手四川大學,為落戶于豐門街道的四川大學溫州鞋革產業研究院正式揭牌,并瞄準鞋產業鏈制高點,持續推進產業提質升級,著力形成全產業鏈的聯動、互補。
作為四川大學溫州鞋革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士強表示,目前研究院現已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20余項,代表中國參與制訂國際標準1項,主持或參與制訂國家標準4項,坐擁近80項“知識產權池”,其中就包括生化環材的尖端技術領域。
“如今溫州制鞋企業已經逐步意識到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通過研究院的技術性指導,賦能企業更好、更快地轉型升級,逐步深化頂層規劃,構建全產業集群的縱深布局。”徐士強表示,溫州鞋業由技術更迭推進集群落地,其中,可降解材料、清潔化生產、碳中和技術等“綠色視角”僅是滄海一粟。
在技術方面,除了解決微端制造環節的“三維生物力學數據采集分析系統”“整鞋透氣保溫性能測試儀”等研究性科研項目,柔性智能工廠的工業化設計,將數智生產線納入更宏觀的體系當中。
具體而言,該設計理念打破原有固定化流水線生產模式,將流水線設備模塊化,通過可組裝設計端口,實現任意流程的生產線改裝,“該項技術一旦落實,各企業轉型升級將不必‘破而后立’,有效避免高質量生產轉向的短期陣痛。”徐士強說。
此外,該研究院還致力于政企協作“搭橋引路”,人才建設“筑巢引鳳”,全面融入溫州鞋業“產學研”一體的生態格局。截至目前,該研究院技術性指導100余家企業,完成每個企業10%-30%的營業額增長。
鞋革領域科創從產業鏈源頭制動,而在產業鏈末端的鞋銷售領域,一場數字化變革正在發生。
溫州鞋革產業研究院鞋材實驗室 張益聰 攝2022年以來,巨一集團和薪然鞋業有限公司攜手落子數字經濟,組建了溫州朵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豐門布局直播產業基地,并通過聯動帶貨的方式,開啟了鞋銷直播新模式。
“在直播團隊入駐前期,我們免費提供直播間,以此減輕創業和入場的門檻,通過后期考核篩選,孵化出有潛力的團隊。”該直播基地運營總監周升和表示,在完成巨一集團和薪然鞋業產品銷售指標的基礎上,直播團隊可以自由帶貨,再根據銷售情況進行分成。
在豐門,鞋產業“第四把火”標志著改革、轉型,催生了共建共享的理念,通過“鏈上聯動”,鞋企之間充分發揮多元共促的大產業群作用,高質量推進溫州鞋業全面、健康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