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題:“90后”博士夫妻扎根湖北襄陽培育農作物良種
作者 胡傳林 謝勇
丈夫來自湖北紅安縣,妻子來自廣西柳州市,這對“90后”博士研究生夫妻選擇扎根湖北襄陽,行走田間地頭,精心培育農作物良種。
“襄陽是農業大市,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是農業育種研究的天然寶地,我們一定要在這里干出點成績。”妻子潘秀才26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潘秀才和丈夫阮辛森都出生于1990年。2019年,襄陽市委人才辦到南京農業大學招攬人才,經過多次交流,他們有意引進博士研究生潘秀才到襄陽工作。在得知潘秀才的丈夫也是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高端人才,2021年才能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工作人員當即表示,襄陽市將在五年內持續分批引進高層次人才,如果小潘的丈夫愿意,畢業后也可以到襄陽工作。
最終,兩人通過層層選拔落戶襄陽,被分配到襄陽市農科院工作。不久,他們就被委以重任:潘秀才負責高檔優質稻的香味機制及利用、高檔優質水稻品種區試等研究;阮辛森負責生物育種平臺構建,承擔行業標準《麥冬品種鑒定 SSR分子標記法》研制任務,參與水稻新品種測試工作。
平時,夫妻二人總是早早地來到實驗室,心無旁騖地開始一天的實驗。遇到農忙時節,白天兩人都“泡”在田間地頭,晚上又一頭“鉆”進實驗室工作。
阮辛森、潘秀才在實驗室工作(資料圖) 謝勇 攝水稻要抽穗了,玉米開始揚花了,遇到這樣的關鍵期,他們必須做到每天到試驗田把所有的品種觀察一遍,一年下來要觀察數千株農作物。“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阮辛森說,如果有一個環節漏掉,就只能等到第二年。
今年6月,位于襄陽程河鎮的小麥高產示范田塊實收測產,畝產達到691.2公斤,再次刷新湖北省小麥單產紀錄。阮辛森、潘秀才也順應襄陽本地特色優勢作物的需求,確定了發展方向——優質稻育種以及麥冬研究。
“我們就是想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在育種工作中攻堅克難。”潘秀才說,為了搭建生物育種平臺,襄陽市農科院先后購入多套設備補齊技術鏈條,供研究使用,這樣的信任和保障讓他們深受感動,也激勵他們更加有底氣去努力拼搏,為保障糧食安全奉獻青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