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原本生長在草地、朽木等陰暗潮濕處的雙孢菇,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祝陽鎮徐家汶村永樂食用菌產業園的智能出菇房內,如同一個個白色“小傘”密密實實盛開在5層立體層架上,成為該村引領村民增收的“致富傘”。
29日,62歲的村民錢繼收正忙著采收,只需手指輕輕一扭,圓滾白胖的“小蘑菇”就脫離了培植床,不多會就采了滿滿一筐?!凹译x出菇房就3里地,活不累,每個月還能掙4000多元(人民幣,下同),以前誰能想到這么好。”
永樂食用菌產業園的智能出菇房內,食用菌生長旺盛?!£愱?攝徐家汶村黨支部書記徐宗海表示,過去村里沒產業,全靠種姜種蒜吃飯,現在建成了山東省最大的雙孢菇單品種植基地,輻射帶動了像錢繼收一樣的100多名村民務工增收。2016年,從事蔬菜貿易出口多年的徐宗海接觸到食用菌,認定這是個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皣馊司晗M量20多公斤,國內人均年消費量只有個位數,還有很大的消費空間,并且隨著消費升級,更多人注重養生,對于食用菌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在徐宗海的提議下,村里成立永樂食用菌產業園,建立了80座食用菌生產大棚。與傳統食用菌養殖不同的是,除采收環節外,這里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智慧化生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圖為采摘后食用菌。 陳陽 攝走進智能出菇房A區,只見每個菇房外,都立著一臺食用菌專用空調,空調上顯示著菇房溫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耙坏S每照{檢測到不適合菌菇生長的環境指標,便會智能自動調節。在監控室的大屏上,我們也可以進行實時監控?!庇罉肥秤镁a業園技術總監董洪強說,以種菇的基料為例,發酵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溫度,以前工人三班倒,需要根據變化手動開關風機,實地測量溫濕度,而現在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完成這些工作,方便多了。
由于不受季節影響,食用菌生長一茬接著一茬。2000畝種植基地,年產食用菌達到4000多噸。據介紹,食用菌不僅產量可觀,每年還可以“吃”掉上萬噸的廢棄秸稈和雞糞、牛糞。“基地使用農作物廢料作為雙孢菇生長原料,使用完后可直接銷售到有機肥生產企業生產有機肥,也可以作為飼料直接投喂。”董洪強說,這種方式區別于資源浪費型傳統農業,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無廢生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永樂食用菌產業園是山東農業大學“雙創”基地。今年7月,蘇斌從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就來到了產業園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菌種母種的培育。蘇斌說,學校專家不定期開展培訓會,讓他們對食用菌產業和技術有了更深的了解。眼下,他們正在進行母種培育工作,培育品種不限于雙孢菇,還涉及羊肚菌、竹蓀等,這也為下一步擴大養殖品種打好基礎。
近年來,食用菌養殖逐漸成為了祝陽鎮的一張特色“名牌”。徐宗海表示,繼續擦亮這個“名牌”,就要延伸產業鏈條,目前產業園內占地6000平方米的深加工車間正在進行配套設施完善,預計明年上半年投產,每年可加工食用菌3000噸。與此同時,一條國內先進的菌孢生產線也即將上線。“有了這條生產線,我們打算上游生產菌孢,把養殖環節放給民眾,下游我們再回收產品銷往市場,這將輻射帶動大量周邊村民從事食用菌種植,年可實現銷售收入約4500萬元?!毙熳诤Uf。(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