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作為基本養老保險外的一種補充,個人養老金在啟動實施后,因為提升養老待遇、稅收優惠等利好,吸引了很多人的參與。但報道中的馬先生的遭遇卻相當詭異,打算在招商銀行開通賬戶,結果發現建行已經代開了,自己卻全程毫不知情。
從報道來看,馬先生“被開戶”,是源于一家用工單位把馬先生的信息給勞務派遣公司,而勞務派遣公司委托建行代開戶,因為是對公客戶,所以銀行批量代開,于是在沒有本人授權的前提下,銀行受公司委托,給馬先生也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這場烏龍中,有一些待解釋的疑點。比如,這家用工單位,當事人根本沒有待過,那么它是如何獲取馬先生的信息的?是不是存在隱私泄露等問題?負責開設管理賬戶的銀行,為何可以不經過當事人授權,不經過信息審核,直接給他開設賬戶?
個人養老金雖然是一項國家制度安排,但不同于基本養老保險的是,它屬于市場化運營的一種機制,有一定的風險,采取“個人自愿參加”原則。所以,銀行需要得到本人的知情同意,一些基本的個人信息,開設賬戶前必須得核驗準確。
事實上,之前發布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就明確,商業銀行為參加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應當通過信息平臺完成個人養老金賬戶核驗。同時,參加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時,應當按照金融監管部門要求向商業銀行提供有效身份證件等材料。
而在此次事件中,銀行沒有和當事人聯系,進行驗證和確認,就為其代為開設賬戶;并且,開設賬戶的個人信息中,如電話號碼,根本也不是當事人的,說明銀行沒有盡到核驗信息的基本責任,程序上存在巨大紕漏。
其實哪怕銀行跟一些勞務派遣公司合作,對對公客戶可以批量代開,也應該遵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和本人一一確認,并對個人基本信息嚴格核驗,而不是公司提供名字和身份證號,未經授權,不管當事人的意愿就開設賬戶。
馬先生表示,不想要經濟賠償,只是想知道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其實想搞清楚還有廣大民眾。因為從網上的一些反饋看,“被開戶”的情形不是個例。那么對銀行而言,類似現象到底是信息核驗的偶然失誤,還是因為開設賬戶有指標考核,所以故意放松核驗標準?到底是純粹的流程意外,還是背后有沖量的業績驅動?
不管怎么說,個人養老金制度既然采取個人自愿參加,那商業銀行就應該嚴格遵守流程規范,尊重當事人意愿,在得到開設者授權同意的基礎上,把信息的審核把關工作做到位。總之,絕不能為了業績而擅開賬戶,讓政策偏離其惠民本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