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如何讓“老有所依”是各行業的“必答題”。作為中國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長三角地區“金融助老”,將養老與金融相結合,延伸守護“銀發一族”。
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總經理李慧勇告訴中新社記者,金融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樞紐,可以和養老有效結合,健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增強養老保障能力。
他解釋,一方面,利用金融機構的投資能力,為居民提供養老金融產品,解決居民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利用金融機構資產建設養老社區,市場化緩解居民老有所養的緊迫需求,養老社區的建設周期長以及資金需要量大,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公司能提供長期資金,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約為2.35億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4786.25萬人,占其人口總數的20%以上。其中,上海是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超大型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位居長三角三省一市首位。
李慧勇認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同時老齡化和社會撫養壓力也較為明顯。長三角地區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產業發展同樣較為領先,有望成為全國養老金融與養老服務生態融合發展的“典型樣板”。
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暨上海事業部負責人蔡偉兵告訴記者,近幾年友邦“友如意”和“友自在”聯合,開創了中國國內保險市場千人千面的健康及養老解決方案。發力升級康養賽道,推出“自在養老友陪伴”的康養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并推出“康養管家”服務。截至2022年8月,友邦人壽康養生態圈合作機構已有138家,覆蓋24個城市,中國內地簽約醫療網絡合作醫院1071家。
2022年11月,中國人社部會同多部門發布“關于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的通知”,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合肥等長三角城市位列其中。個人養老金制度宣布啟動實施后,多家商業銀行也上線了個人養老金業務。
作為首批可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商業銀行之一,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司徒喬告訴記者,華夏銀行手機銀行已經設立個人養老金業務專區,吸引金融消費者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專區內也設立養老投資頁面,目前已上線多樣養老基金產品。
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銀發一族”質效也是銀行業的重點。司徒喬舉例,廳堂準備敬老服務信息小卡片,將網點的位置地圖、周邊交通、附近醫院、營業時間等顯著標注;在各類業務辦理及產品功能改造中,保留如紙質存折、存單等老年人熟悉的結算介質;針對老人辦理較多的轉賬業務注意事項、購買理財產品等,用圖畫形式進行提示。
作為上海規模最大的養老金代發金融機構之一,上海農商銀行服務老年客戶群體已超過400萬人。上海農商銀行董事長徐力介紹,上海農商銀行敬老卡發卡量已突破100萬張、金融社保卡發卡量突破200余萬張。針對老年人習慣實體網點的特點,上海農商銀行進行全方面適老化改造,形成了由4家“養老特色網點”、32家“敬老服務網點”、300余家適老服務網點為陣地的線下服務網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