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德州2月9日電(孫婷婷)時下,在山東省德州市一個占地33.6公頃的“植物工廠”內,30多萬株西紅柿實現了口感“訂制”。每天有70噸“五分甜,一分酸”口感的西紅柿,運往廣州、上海等地,成為國人餐桌上西紅柿炒蛋的“主角”之一。
工人們結束了一上午的勞作。 孫婷婷 攝一口爆汁的西紅柿,擁有“五分甜,一分酸”的最佳糖酸比,是數字技術與山東傳統農業擦出的新火花。2月9日,記者在溫室內看到,30多萬株西紅柿目前仍是盛果期。數名工人推著采摘筐,穿梭在一行行吊掛著生長的西紅柿植株中,將一串串成熟的櫻桃西紅柿采摘入筐。
一名工人正在采摘櫻桃西紅柿。 孫婷婷 攝“很多消費者追求小時候吃到過的西紅柿味道,好吃的滋味來源于合適的甜度和酸度比。”德州市天衢新區智慧農業產業園技術工程師付文琦介紹說,目前,園區利用科技手段為植物生命成長設置陽光雨露的“最優解”,以此達到控制西紅柿的口味、口感的效果。
在溫室大棚內,工人們將采摘下來的西紅柿裝到運輸車上。 孫婷婷 攝“我們首先會選育一個優良的品種,對它結出的第一穗果的糖酸比進行測量,并且會定期的測量記錄,然后通過溫、光、水、氣、肥等精細化管理。”付文琦說,通過策略調控、精準進行干預,用科學的手段控制糖酸比,使西紅柿口味達到理想的口味,實現“私人訂制”。
一名工人正在進行打側枝、打老葉作業。 孫婷婷 攝在這座玻璃溫室中,有685個傳感器及1700多個控制器,對30多萬株西紅柿進行全天候“呵護”。付文琦告訴記者,肥料和光照對于西紅柿產生足夠的糖分非常重要。當太陽升起,輻照傳感器便時刻追蹤,累積光照達到每平方厘米100焦時,灌溉系統自動觸發營養液澆灌,進行肥料補充。
在溫室大棚內,工人們將采摘下來的西紅柿裝到運輸車上。 孫婷婷 攝“二氧化碳濃度決定著西紅柿的產量。”付文琦介紹說,風速、風向傳感器會根據來風大小、方向指揮天窗的開啟角度,混合溫室內外空氣。此外,氣象盒子會指揮遮陽幕布、地熱風管機,隨時調溫,控制果實的發育進程。
在溫室大棚內,工人們將采摘下來的西紅柿裝到運輸車上。 孫婷婷 攝付文琦透露,吊掛式栽培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智能環控系統等技術手段,已成為現代種植模式的重要支撐。除了西紅柿酸甜口味變得更精細化之外,未來,還能達到控制果皮厚度、果實硬度、果汁含量等更多的指標,讓西紅柿種植更加精細。
科技帶來的改變,體現在玻璃溫室的諸多細節中。“溫室的玻璃,我們采用的是超白壓延散射玻璃。它的透光率特別強,能達到90%以上,可以把外界的光打散,讓每一個植株都能均勻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付文琦說。
一名工人正在進行打側枝、打老葉作業。 孫婷婷 攝傳感器、無土栽培、人工智能、物聯網……科技手段讓農業種植最大限度地擺脫了對自然環境和季節的依賴。付文琦介紹,他們自每年的9月份開始定植西紅柿,產季可以持續至次年的7月。
“現在西紅柿的產量更加穩定,相比過去能提升3倍到4倍。”付文琦認為,傳統的種植模式使得溫度、光照、肥料等環境不可控,會有一些劣質果的產生,這是一種資源浪費。“通過對溫光水氣肥精準把控,我們讓種植的番茄品質更加均勻穩定。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資源的一種節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