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發布《關于港股通交易日歷優化實施時間的通知》,將放開兩地市場全部共同交易日的滬港通交易;3月,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滬港通業務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將更多上市公司股票納入滬股通標的。
2023年開年,不斷修訂的業務辦法進一步促進了滬港兩地資本市場的融通融合,雙向互聯互通“提速”,也給兩地投資者帶來更多的選擇和交易便利。
華鑫證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傅子恒告訴中新社記者,滬港通進一步“擴容”,預示內地與香港兩地金融市場開放融合程度繼續加深,兩個市場各自給予對方投資者投資新選擇、新空間,會帶來交易規模的擴大,也擴展了各自市場的“金融廣度”。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通過增加互聯互通的標的可以進一步提高滬港通成交量以及方便兩地投資者互通互投,也將吸引更多外資。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最新的滬股通股票標的選取標準變化,包括滬股通股票基準指數由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擴展為上證A股指數,成份股覆蓋將由滬市大、中盤股票進一步拓展至中、小盤股票;基于風險可控的原則,設置50億元(人民幣,下同)日均市值、3000萬元日均成交金額、停牌天數占比低于50%等調入要求等內容。
根據此前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聯合公告的安排,在現行股票范圍的基礎上,滬港通下港股通股票范圍將新增納入平均月末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
2014年,滬港通正式開通;2022年上海、香港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ETF(交易型開放式基金)納入互聯互通。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看來,內地資本市場與香港等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增強了中國在全球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
“中國金融發展韌性不斷增強,同時也表明中國金融業將進一步通過開放推進制度創新和改革,以開放迎接更高水平的國際競爭,以開放來完善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劉斌說。
隨著雙向互聯互通逐步深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教授沈紅波告訴記者,改革“深水區”需要在制度建設方面發力。“需要注意,跨境資本流動的風險防范,以及資金的合規問題。”
所謂“深水區”更多的是指兩地制度差異帶來的市場差異。傅子恒舉例,如漲跌停板制度、交易制度差異、發行與退市機制等方面的差異,涉及兩市如何更好對接、融通等各個層面的問題。
“突破的前景在于改革持續推進。改革是需要永續推進的過程,制度需要適應市場條件的改變而不斷優化。在這些方面,內地與香港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同探索、進步。”傅子恒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