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趙家峁,這個戶籍人口不足千人、常住人口不足百戶的陜北小村莊,2013年還是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短短十年間,趙家峁不僅實現了整村脫貧,還找到了致富之路。
近日,記者跟隨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的“弘揚延安精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主題采訪團,來到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古塔鎮趙家峁村。
趙家峁村,位于榆林市東南38公里處,面積17.8平方公里,由兩個行政村合并而來,戶籍人口274戶813人,常住人口99戶161人。
趙家峁村 阮煜琳 攝“2013年以前,趙家峁村以傳統小農經營為主,農耕地荒蕪閑置,村集體經濟負債2萬元(人民幣,下同),可謂是一窮二白。”趙家峁村黨支部書記趙帥帥對中新社記者說,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村莊“空殼”、集體“空心”、居民“空巢”的“三空”現象十分嚴重。
“我們村并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或獨特的資源稟賦,既然不能靠‘老天’賞飯,那就只能靠我們的努力奮斗”,趙帥帥說。
2014年,趙家峁村成為陜西省首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村里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籌集資金435萬元,形成趙家峁發展的“原始資金股”。
2017年3月16日,“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該合作社是榆林市榆陽區成立的首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巨大轉變,打通了脫貧致富的關鍵一步。
趙家峁村 阮煜琳 攝“通過科學界定集體經濟的組織成員,我們成功破解了產權制度改革的難點。”趙帥帥說,在股權模式上,趙家峁村以土地股和人口股為主,創新推出了“4+1”股權設置模式,“4”就是土地股、人口股、勞齡股、舊房產股,為基礎股和保障股;“1”是資金股,為發展股。在股權管理上,實行“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股權流轉只能在村集體內部進行。
村民人人是股東,人人按股分紅,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讓農民有了更多的財產性收入。農民由村民轉變為股東和職業工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有股份分紅的收入,還能通過在入股后的園區、旅游區務工掙錢,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村里2018年修建的9D玻璃橋成為熱門旅游點。最高峰的時候每天通過1萬人次,每天收入達60萬元”,趙家峁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奮堂說,“現在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景區,景區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左右”。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給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選擇返鄉創業的村民趙浩浩,四年前開始在村里經營民宿。“旅游旺季有十四五個人在這里工作,這里可以同時容納60人住宿和300人就餐。去年國慶期間,日均接待游客兩三百人次,比外出打工收入提高了很多。”
趙家峁村已形成初具規模的旅游產業,打造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難忘鄉愁、老家記憶”為主題的休閑度假村,開發出了集“觀光、采摘、休閑、旅游、戶外運動、學習”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僅2021年,全村旅游年收入就突破了1300萬元。
從2015年到現在,村集體累計收入1753萬。2018年到現在實現了5次分紅,累計分紅640萬元,人均超過1萬元。
“通過這幾年發展,趙家峁村集體從負債2萬元,到現在固定資產已達85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不足3000元,到2022年已超過2.5萬元。”趙帥帥指著沿河谷分布的鄉村旅游度假區說,“現在陜北天氣還沒有變暖,到了春天這里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