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今,不論是高原首府拉薩,還是沃野千里的日喀則,甚至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一棟棟高效溫室大棚拔地而起,各色蔬菜瓜果在溫室內成長。通過推進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西藏各地突破了氣候等因素對蔬菜瓜果種植的制約,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當地百姓“菜籃子”里的菜品越來越豐盛,“果盤子”中的果味越來越香甜。
夏杰瓊在拉薩從事蔬菜銷售已17個年頭,她賣菜的經歷也反映出拉薩市民消費習慣的變化。“我剛開始賣菜時,菜大多是外地長途運上來的,種類也不多。近幾年,拉薩本地蔬菜供應充足、種類豐富、價格穩定,大家也都不再囤菜了,很多顧客是按家庭一日三餐需求量購買當天的。”夏杰瓊說。
次珍在市場內逛了一圈,她的小推車已被填得滿滿當當,最上面一盒草莓的包裝顯示產自拉薩市達孜區。
近幾年,產自西藏本地的草莓、車厘子、人參果等水果也受到大家的青睞。來自東北的小伙兒王文野在拉薩培育種植蔬果六七年。最初,擁有高級農藝師資質的王文野在西藏為各地農業產業園區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看好西藏設施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2019年他注冊成立了公司,開始在蔬果本地品種培育、種植、技術推廣等領域深耕。
記者見到王文野時,他剛剛完成草莓大棚的棉簾收卷工作。“目前草莓種了2個大棚,有5畝多地,還培育了6畝草莓苗。你看,這棚草莓開始大面積熟果了,預計畝產能有3000多斤。除了供應周邊市場,節假日還有不少市民慕名來采摘。”王文野說。
“在高原種蔬菜的技術已經很成熟,產量也很可觀。我們基地西紅柿畝產能達到2.2萬斤,黃瓜畝產也能達到1.2萬斤。目前我的攻關重點是高品質水果的量產。”王文野透露,他培育的高原草莓新品種計劃在明年進行規模種植,預計畝產將達5000斤,經過本地化改良的草莓品種還能實現夏季掛果。
“西藏光熱條件好,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積累,口感非常好。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新品種培育、嫁接技術應用和精細化管理,大力提高高原水果產量,提升本地水果市場占有率。”王文野說。
這些變化離不開近年來西藏以建設優質蔬菜供應基地為目標,對發展設施農業的大力度投入。2018年,西藏在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項目中安排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資金5.75億元,分別在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市和阿里地區建設了19個蔬菜基地,建設高效日光溫室120.09萬平方米;2019年,安排“菜籃子”工程資金2000萬元,項目涉及日喀則市、山南市、那曲市、阿里地區;2020年,安排800萬元用于經濟作物高質高效創建工作。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林木介紹,2022年,西藏設施農業面積達到6萬畝,比2012年增長34.8%;蔬菜產量達到93萬噸,比2012年增長41.8%。蔬菜品種也進一步豐富,達到120余種。拉薩等主要城鎮淡旺季蔬菜自給率分別約為65%和85%。“近年來,西藏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城鄉居民拎好了‘菜籃子’,端穩了‘果盤子’,也鼓起了‘錢袋子’。”林木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我們將落實好有關部署,充分發揮高效溫室大棚作用,合理安排蔬菜品種種植結構,努力實現品種多樣性和質量產能不斷提高,有效提升本地蔬菜保障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