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目前,長沙縣1200多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正熱火朝天推進。不久后,縱橫交錯的機耕道將舒展身姿,使“小田”變“大田”,“農田”變“良田”。“力爭在4月中旬實現項目基本完工,達到早稻生產條件。”長沙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事務中心副主任楊印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提升糧食產量
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近年來,長沙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昔日零碎小田地、冬閑田,蝶變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高產田、增收田,繪就來年糧食生產好“豐”景。2023年長沙市委“一號文件”提出,到2035年長沙將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農田質量好,產出能力高,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長沙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竺敏介紹,高標準農田具有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災能力強等優勢,通過標準化改造,農田將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大幅提高。“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糧食和其他作物產能增加量將超過20公斤每畝,田間道路通達度至少達到98%,耕地質量等級將提升0.2以上。”
解決多年的難題后,長沙縣明暢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種田大戶王穩根決定今年增加種植面積700多畝。“我們的地處于丘陵地帶,地形崎嶇、地塊破碎,遇上干旱放不了水,每逢收割時機器又進不來,可把人愁壞了。”王穩根說,高標準農田建好后有了機耕道,農機可直接開進田里。“農田提上標準,種糧就有了底氣。”
打出水、田、路綜合治理“組合拳”,長沙一批優質高產田呼之欲出。根據規劃,今年長沙鋪排高標準農田建設16.09萬畝,將全面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連、路相通”,進一步提高土地流轉率,助力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規模化、智能化水平。
春耕生產,少不了開足馬力的農機。數據顯示,目前長沙市共有農機合作組織582家,農機從業人員14.5萬人,水稻收割機1萬臺,旋耕機2.3萬臺,水稻栽植機械2400臺,無人植保機、烘干機、打捆機2350臺,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25%。在復雜和高強度的作業環境下,廣大農機用戶對提升農機操作水平和故障排除能力的需求迫切。
對此,長沙印發《長沙市農業安全生產提質實施方案》,決定在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寧鄉市布點掛牌建設12個區域性標準化農機維護保養服務站,其中瀏陽市、寧鄉市各建設4個,長沙縣、望城區各建設2個。
服務站以大型農機合作組織為主體,整合經銷商、廠家、農機合作社三方資源與優勢,掛牌作業,每個服務站至少輻射地理位置相對集中的4個鄉鎮、150臺以上農機,配置3名以上農機維修持證工程師,有不小于500平方米的標準維修作業間,能容納30名農機手培訓演示。
“經常有農民來服務站咨詢農機的使用、操作事項,服務站可輻射周邊六七個鄉鎮。”寧鄉市回龍鋪鎮農機維修站站長黃建偉表示,農機服務站在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的同時,也助力了春耕生產。
望城區一家合作社進行工廠化育秧。 向一鵬 攝工廠化育秧促進春耕穩產增產
工廠化育秧是春耕穩產增產的重要手段。它的整個育秧過程在溫室或塑料大棚內進行,并根據秧苗生長過程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的育秧方法。
在望城區茶亭鎮,望城區哲浩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民正忙著培育早稻秧苗。合作社負責人姚鵬飛介紹,其采用“工廠化”育秧技術,可有效解決傳統水稻育秧出苗時間長、溫度濕度難控制、產量不穩定、病蟲害對秧苗的侵擾等問題,提升水稻產量。
“目前我們的工廠化育秧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預計月底將超過10000平方米。”姚鵬飛介紹,工廠化育秧從育種、催芽、上秧盤,到下料、噴灌等都以機械化為主,且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查看育秧情況,有效節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比如在2000平方米的面積,傳統育秧需要二三十人,工廠化育秧只要5個人就可以了。”
集中育秧從催苗到移栽只需20天左右,比傳統育秧提前7天。據了解,今年春季長沙擬支持23個水稻工廠化育秧項目建設,預計全年將發展早稻集中育秧96萬畝。
眼下天氣轉暖,正是春耕備耕好時節,長沙各區縣市正鉚足了勁搞生產。在瀏陽澄潭江鎮達坪村,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來回作業,挖高填低,數十名黨員群眾參與春修水利行動,通溝渠,壘山塘,為農田“引活水”;在開福區沙坪街道諾貝爾農場,農機設備正在進行翻田作業,預計在春分左右可進行早稻的播種......
一年好景看春耕。據悉,長沙市農業農村局已派出5個小組,分赴各區縣市督導高標準農田建設、小農水建設和春耕備耕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集中育秧面積49.84萬畝,大田翻耕面積27.95萬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