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想要做好建筑的節能減排工作,最重要的便是讓建筑用電從以前的剛性特征變為柔性特征。”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近日受訪時說。
他解釋說,此前,建筑物用多少電就相當于從電網上取多少電,這是剛性的。如今,建筑物實際的瞬間用電量并不等于從電網的取電量,如何處理差值是未來實現低碳的一個關鍵。
“近年提倡‘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配電形式,柔性用電將是樓宇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們需要通過柔性硬件搭配智能化系統等,實現低碳節能。”江億說。
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上,江億受邀演講時更表示,發展智慧樓宇必須從理念上弄清智能化系統、樓宇與人之間的關系,“三者之中是以人為中心”。他說,建筑行業與能源消費、碳排放等密切相關,如何改善建筑性能、減少建筑用能需求等,對建筑設計提出新的要求,也是建筑行業面臨的新挑戰。
他舉例說,建筑已從“單純的能源消費者”轉變為“能源消費者—能源生產者”雙重身份。例如,通過外表面的光伏板,建筑在用電同時兼顧發電。這意味著,人們設計建筑時如何盡可能多地設置可供安裝光伏的外表面,并且讓其符合建筑美觀和大眾需求,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江億看來,實現全面電氣化是實現低碳的一個重要舉措。具體到建筑用電,應“在滿足建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使用火電,盡可能多地使用風電和光電”。
此外,對于建筑的組成部分“暖通”(供暖、通風、空氣調節),江億結合“柔性用電”表示,應依靠建筑智能化系統對暖通技術進行優化。他還說,開發全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勢在必行,特別是要匯集多個建筑物的運行數據,通過數據感知建筑本身和機電系統等,實現管理者對其便捷高效的運行維護。
“我們對于建筑系統運行的異常情況如何判斷至關重要。過去只能通過歷史數據或常規算法,一旦有了大數據,我們便能對冷卻塔水溫是否合適、有無異常等作出直觀判斷。”江億說,要讓建筑節能低碳成為管理者、使用者及智能化系統的“共同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涵蓋2場高峰主論壇、8場平行分論壇、3大數智展區、40個生態合作伙伴開放展位等。大會設有主會場、分會場,TRUE SPACE線上數字空間同步開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