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未來綠色高質量發展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就未來馬鈴薯品種選擇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給出解答。
25日,2023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正在山西太原進行,與會專家重點研討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前景和方向,圍繞馬鈴薯良種繁育、科研開發、精深加工、物流營銷等完整產業鏈條,交流馬鈴薯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對接馬鈴薯供給與需求,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2023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 吳瓊 攝針對馬鈴薯產業發展存在的短板,金黎平提出,當前,面臨種業創新明顯滯后產業發展,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和動力;主產區立地條件較差和栽培水平粗放、單產低、商品質量差;加工轉化率僅10%等問題。
如何打好馬鈴薯種業“翻身仗”,筑牢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金黎平建議,堅持科技創新、企業主體和市場導向的總體思路,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增加研發投入,將馬鈴薯種業創新列入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鼓勵企業和社會投入,推動育種聯合攻關,形成符合中國馬鈴薯種業發展需求、政產學研用等結合的新機制,鞏固科研單位創新優勢,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構建種質發掘與創制、生物育種技術研發等協同創新平臺,持續創制優異種質和選育重大新品種,提升中國馬鈴薯種業自主創新能力。
國際馬鈴薯中心原副主任盧肖平在進行《全球馬鈴薯生產格局與展望以及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趨勢》主旨報告時提出,“歐美國家市場相當成熟和穩定,消費主要以冷凍薯條薯片為主,鮮食較少,淀粉和全粉產品發展不多。長遠看,馬鈴薯產業發展還將有所增長,但主要在亞洲和非洲,亞洲主要看中國和印度,非洲可能會是新的增長點。”
針對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盧肖平表示,要以“大食物”觀為引領,薯類產業發展在繼續做好育種和種業工作前提下,重點在銷售和消費端方面下功夫,以消費需求拉動生產供給,在確保農民增收的同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市制宜,擴大生產,提高總量;努力提高馬鈴薯在國家糧食生產中的比重,緩解對傳統主糧生產的壓力;加強營養宣傳,開發更多加工產品,提質提效創品牌,為中國碗裝中國糧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2023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 吳瓊 攝“當前,馬鈴薯產業發展呈現市場需求逐步分化、從面積擴張為主轉向依靠單產提升實現增長、單產提升依靠科技進步、生產重心西移等階段特征。”推進中國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羅其友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他指出,“良種應用不足,產業競爭加劇,機械需求增加、優良小型機械嚴重缺乏,產業鏈不協調、融合發展不夠等,是馬鈴薯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為此,他建議,準確認識把握新階段特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高品質、高效率、高價值、高安全”目標,構建以“技術、生產、產業、經營和政策”為主體的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框架,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協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主辦,以“創新 發展 融合 升級”為主題,包括主論壇開幕式、馬鈴薯產業融合與創新論壇、嵐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研討會、馬鈴薯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等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