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3月26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左宇坤)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使得在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基礎上,創新要素的全球流動成為了新的熱門話題。創新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人才、資本、科技、創新的思想和理念要在全球范圍內不斷交流與循環,創新要素的全球流動也變得尤為重要。
3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在談及這一問題時提到,創新要允許失敗,需要“破壞性創新”,我們應該對創新的破壞性有預期,同時制定相關的制度、機制來應對創新所帶來的破壞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發言。 主辦方供圖談及此,蔡昉提到了“如何讓創新成為創新”的概念:第一個創新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包括科技的發明、創造、研究、開發等,是我們社會進步、生產力提高的基礎;要想把這種基礎變成真實的經濟增長,必須得變成第二個創新,即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它的內涵就是“創造性破壞”。
蔡昉關注的便是后者,這也是他在研究中國經濟中比較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人口已經是負增長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得靠生產力驅動經濟增長,也就必須依靠創新。因此,如何讓創新成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就是最重要的。
蔡昉認為,想要實現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允許失敗。“不許失敗就沒有‘創造性破壞’,就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科技發明也就不能轉化成生產力,甚至會出現所謂的索洛悖論——到處都是新技術,但生產力不提高。”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蔡昉提到,戰略目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應用等都是不同的機制,應該將其區別開來,政府、企業和市場在其中各司其職,不能越俎代庖。這其中有些是不能失敗的,比如通過創新帶動經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統領性戰略目標;在具體的事務、項目中,有些則應該是允許失敗的,因為這個失敗是客觀因素。
“創新就要擁抱‘創造性破壞’。”蔡昉表示,過剩產能是應該被淘汰的,傳統的技術是應該被替代的,應該允許企業退出和死亡,甚至過時的崗位也可以消除淘汰,唯獨人要在社會層面上得到保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覆蓋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社會福利體系是創造性破壞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為創造性破壞保駕護航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