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27日從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由該公司承建的大河文明館于近日實現(xiàn)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正式轉(zhuǎn)入機電安裝、園林景觀和裝飾裝修階段。
圖為大河文明館圍繞“土堆”山體而建的造型。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稱,大河文明館是全國首座整體流線型彩色清水混凝土覆土式博覽建筑群。
圖為大河文明館的異形雙曲面結構。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大河文明館位于重慶市南岸區(qū)廣陽島東北角,以廣陽島大開發(fā)時期遺留的5座“土堆”山體順勢而建,內(nèi)部空間隨“土堆”自然成形,通過凸起的建筑與山體共同形成“北斗七星”,形成“形于山、嵌于地、隱于田、望于江、承于氣”的藝術效果。項目占地約6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9萬平方米。
圖為大河文明館世界廳雙螺旋墻體。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大河文明館項目負責人宣志杰介紹,該工程87.5%的建筑結構為異形單曲及雙曲面結構,含有雙層螺旋墻、錐形殼體、弧形梁、傘形柱等結構,建筑造型奇特且無規(guī)律可循。
圖為大河文明館“桃心柱”實景造型?!≈需F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建立工程施工模型,自主研發(fā)“定位盤+背楞”支撐體系,創(chuàng)新運用三維建模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等,通過三維模型反復進行施工模擬演練,不斷優(yōu)化龍骨、清水模板的下料尺寸和安裝工序。目前,建設者們共計優(yōu)化5650張模板施工圖,完成4萬多個標高點、7萬多個測量點放線,完成68萬米背楞和定位盤安裝。
圖為工人正在進行細部剔鑿。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值得關注的是,建設者們堅持“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嚴格控制預拌混凝土、防水材料、保溫材料等建筑材料綠色標準,對建筑垃圾進行破碎回收再利用,變廢為寶制作透水磚和混凝土砌塊,引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tǒng)、雨水回收利用系統(tǒng)等設備,從源頭做好河流湖泊濕地的生態(tài)保護。此外,項目部還積極引入空氣源熱泵、江水源熱泵、太陽能路燈等節(jié)能減排設備,項目投用后,預計平均每年減碳約246.4噸。
圖為大河文明館世界廳實景?!≈需F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供圖據(jù)了解,大河文明館項目將于2023年7月完成竣工交付,項目建成后將用于展示世界流域文明、中華大河文明的演進史和長江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成效,助推長江經(jīng)濟帶綠色發(fā)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