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也是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鷗對“數字化之路”的看法。本周在上海舉行的2023“工賦上海”創新大會上,林鷗說,這個“懼”不是害怕,而是敬畏,對數字化轉型我們要有敬畏之心。
謹慎也好,敬畏也罷,當數字化這道題明明白白地擺在企業面前時,答題者各有各的答法。
選答題還是必答題?
林鷗說,“江南造船”是2015年開始數字化轉型的。
當時為何走數字化這條路?林鷗說,因為這個行業是重資產、勞動密集型、充分競爭的行業,企業在謀求高質量發展時,必須走到高端發展的道路上去,“我們寄希望于數字化轉型,以更好地達成發展戰略目標。”
他坦言,“數字化轉型之路”非常艱辛,“我們一路走來,也是一路風景、一路艱難。”
套娃模式還是樂高模式?
上海道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齊彥說,過去20年,由于開源軟件的崛起,客戶實際上可以更“透明”地看到源頭技術在哪,開放式技術得到大量商業滋養,從幕后走到臺前。
他認為,開放式創新往往更有生命力,當企業在解決不是確定性的問題時,可能不再以“套娃模式”獲取科技,而是以“樂高模式”,也就是自己找到“零部件”搭起來,企業可能會更關心局部有創新的硬核技術在哪。
他認為,對于數字技術,除了技術本身,技術生產力怎么進入企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外打破還是從內打破?
對于數字化的推進,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譚永超引用了這么一個比喻:一個雞蛋,從外面去打破,是食物;從里面去打破,是生命。
他認為,對于企業而言,數字化是必須要做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是在充分考量、思索下作出的一些選擇。
譚永超指出,當下企業的數字化有兩大挑戰:其一,這個過程其實上是在探索數字化的“邊緣”,這種“邊緣”可能沒有現成的模板。其二,數字化的標準需要有前瞻性。
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輪值總裁吳小東認為,在數字化的背景下,企業不應該只簡單地收集客戶的需求、客戶的反饋,而是要借助數字化的手段去挖掘,甚至去定義一些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