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者 張瑋 曾令剛
“家里的耕地都托管給了村里的合作社,他們負責種地,我只管收錢,騰出精力還能在合作社謀份長期工的營生,多一份收入。”春耕在即,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突泉鎮平原村村民周金玉忙著在合作社的大棚里育甜菜苗,一點兒也不用操心家里的300多畝地。
在突泉鎮,土地托管成“時尚”,高國艷是領路人。
圖為經濟林建設項目灌溉工程加緊施工。 曾令剛 攝2009年,結合本地區農業發展優勢,高國艷率先帶領21戶農戶創辦了突泉縣艷梁農業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看到村民們種地機械化程度不高,單打獨斗無法形成規模,增收不明顯,高國艷從2016年開始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把農戶的耕地集中起來。
“發揮合作社現代化機械設備優勢,通過集中種植、科學管理、統一經營,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也讓農戶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養殖或務工中。”高國艷如是說。
圖為村民周金玉(左一)忙著在合作社里育甜菜苗。 曾令剛 攝周金玉告訴記者:“以前,一家人種300多畝地根本忙不過來,一年到頭人被‘拴’在地里,技術、設備、精力都跟不上,產量也上不來。托管后,合作社提供耕地、播種、防病蟲害、收割、銷售一站式保姆服務,不僅省了心,收入也增加了。”
高國艷介紹,目前,合作社托管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全程托管,由專業團隊代替農民進行耕種、田間管理、防病蟲害、收割等全部生產環節;另一種是半程托管,農戶將部分生產環節交給合作社完成。
機械化、科學化種植帶來高效益、高產量,同時,合作社以出廠價為托管戶統一批量代購農藥、種子、化肥及其它農資,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去年,6個村莊的162戶農民共托管土地23000畝。其中,種植甜菜3000畝、谷子7000畝、玉米13000畝。”高國艷說,“我們只收取農機服務費用,糧食不管賣多少錢都是農戶自己的收入。因此,土地托管模式越來越受歡迎。”
2023年,突泉縣糧食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預計可達55萬畝,覆蓋脫貧戶和監測戶6.8萬畝,托管服務組織數量達380家。
揮鍬挖坑、鏟土壓苗……太陽剛剛升起,突泉縣學田鄉利民村的80多名村民就在村外的山坡上忙了乎起來。
“我們把樹坑挖好、蘋果梨樹苗栽下,不僅能拿到務工的工資,蘋果梨樹到盛產期收益還有分紅呢!”順著村民朱振和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棵棵泛著新綠的蘋果梨樹苗在山地上綿延。
初春時節,當地村民通過“以工代賑低產林改造項目”迎來增收新機遇。
圖為村民參與“以工代賑低產林改造項目”在山地上植樹。 曾令剛 攝利民村黨支部書記吳天宇說,采用以工代賑方式吸納農民參與到造林、護林、營林各個環節,既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又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這個項目中,全年預計吸納2000余人次就業,勞務報酬需發放超30萬元。”
為保證新苗的成活率,經濟林建設項目灌溉工程也在加緊施工,灌溉系統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把低處的地下水抽到高山上,儲存在山上的蓄水池中,需要灌溉時再通過管道系統輸送到林地中進行滴灌,每個1000噸蓄水池可以滴灌500畝左右的經濟林,滴灌周期為一周。
圖為村民搬運樹苗。 曾令剛 攝“在保障經濟林灌溉所需水量的基礎上,富余的水可以為高標準農田灌溉用水,也可以支援其他農業生產,在不產生電力費用的情況下,力爭創造更高效益。”突泉縣學田鄉鄉村振興辦主任王曉飛說,該項目預計5月初投入使用。
2023年,突泉縣“以工代賑低產林改造項目”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250萬元,累計實施面積4500畝,涉及9個鄉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