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家里的牛都放在人畜分離養殖園區,騰出的空地還能發展庭院經濟,環境變美了,腰包更鼓了,日子過得真舒心!”春日漸暖,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的脫貧戶陳萬富,剛從人畜分離養殖園區喂牛回來,便又在自家院里的冷棚內忙乎著給瓜地松土。
陳萬富告訴記者,2022年,在四家子村“兩委”的幫助和指導下,他將家里的10頭牛分離出去,閑置的圈舍改造成2個90平方米的冷棚種植香瓜。“當年增收了3000多元嘞。”
對于縣域經濟騎在“牛背上”突泉縣而言,牛經濟帶領當地農牧民走出了一條致富振興路,然而,也由于分散飼養,家家戶戶的農家院變成了“牛圈”,人畜混居不僅影響生活環境,而且在疫病防控防治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衛生安全隱患。
為此,突泉縣根據京蒙協作畜牧業信息化管理需求搭建了“人畜分離管理平臺”,建設起人畜分離集中養殖園區,養殖戶可以通過手機實時查看棚內牛群的情況,生產安全從“人防”過渡到“技防”,使養牛真正走向智慧化。
“現在瞅瞅我們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多舒坦。”四家子村村民宮立波笑著告訴記者,自從牛群住進“新房”,村里再沒有難聞的氣味。“今年我早早地在養殖園區里備好草料,準備再多買幾頭牛。”
“數字養牛”讓鄉村變美麗了,也讓養牛更加精細化。
永安鎮黨委書記何力介紹,永安鎮四家子村人畜分離養殖園區是集檢驗檢疫、種畜研發繁育、人畜分離養殖示范、技術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標準化養殖園區,村里的養殖戶可以通過自養、合養、托養等方式在園內集中養殖。
“每當養殖戶遇到難題時,不出園區就能享受到專家的‘上門服務’。同時,糞肥回收還能有效解決養殖產業污染村屯環境的問題。”何力如是說。
圖為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村民宮立波到人畜分離養殖園區查看自家牛的生長情況。 興安日報供圖這幾天,村干部正在突泉縣水泉鎮合發村村民艾運芝家,幫她下載“數字鄉村治理平臺軟件”,并教她如何使用。
“春季是動物疫病的高發季節,以往牛生病了才去看診,如今,獸醫隨時來指導,現場進行疫苗接種、動物兩病篩查。自從安裝了監控,在家就能看到牛圈的情況,不用來回跑,一舉多得。”艾運芝操作著新系統,高興極了。
艾運芝告訴記者,有了視頻監控的助力,她養起牛來更加得心應手。“聽說今年水泉鎮鼓勵村民在庭院里移栽網紋瓜,我也準備將閑置的院子利用起來。”
在合發村,養牛戶徹底告別了不管刮風下雨都要跑幾趟牛棚的歷史。
“母牛產崽直接影響我們的收入。母牛生產前后,我們每兩三個小時就得跑一趟牛棚,熬個通宵都是常事兒。現在,在家里打開手機就能看到母牛的臨產狀態,真是太方便了。”合發村村民周福亮分享著自己的好日子,今年,他家母牛產了8頭牛犢,存活率達100%。
突泉縣鄉村振興局鄉村治理股負責人魏昕光介紹,2022年,突泉縣投資100萬元,在全縣8個鄉鎮的9個行政村建設了首批“數字鄉村治理平臺”,提升村委會平臺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水平,有效推進基層治理工作。
突泉縣水泉鎮副鎮長靳曉鋒告訴記者,最初很多養殖戶對使用“人畜分離管理平臺”有顧慮,村干部就到養殖戶家里為他們講解平臺的使用方法,甚至帶著村民去現場感受使用“人畜分離管理平臺”后的變化。
靳曉鋒說:“如今,合發村已有10戶養殖戶的358頭牛入駐人畜分離養殖園區。”
自打實施“人畜分離項目”后,村民們過上了“新生活”,也助推突泉縣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家家都養牛,戶戶不見牛”正在成為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