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題:激發創新活力 專家學者共話知識產權與高質量發展
中新財經記者 劉文文
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在產業全球化競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轉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而言,這就意味著更多產業將加快自主創新,知識產權戰略亟須升級。
4月28日,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新結構經濟學知識產權研究院、江蘇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北大博雅講壇第524期活動“知識產權與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暨《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知識產權戰略》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舉辦。來自學界、政界和業界的多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從知識產權、產業創新和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出發,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最關鍵的是創新時要遵循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培養企業自生能力,才能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內涵,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結構經濟學將產業分為追趕型、領先型、轉進型、換道超車型、戰略型五大類。不同類型的產業面臨著不同的創新激勵,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知識產權戰略的豐富內涵。
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汲傳波回顧了以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為代表的經濟學自主理論創新與學術出版的成果,認為以一流的學術出版推動一流的理論創新,是大學出版社的責任和使命。《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知識產權戰略》是新結構經濟學在知識產權這一重要領域取得的全新研究成果,也是“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的成果之一。作者團隊兼具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深厚學養和知識產權方面的豐富實踐經驗,為中國自主創新的理論體系再添佳作。
該書的作者代表——江蘇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唐恒指出,該書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支撐下,找到了研究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的新的切入點,研究致力于服務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從新結構經濟學視角汲取中國戰略經驗,并提出能為知識界與政策界共享的治理方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上的實踐,結合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具體案例,總結成功模式,比較分析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與短板,并在中美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展望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提出不求最先進求最適宜,不求最優解求滿意解,爭取在基礎技術上不掉隊,在新基建上實現追趕,在場景平臺上開放競爭,在連接應用上揚長避短。
當天,不少專家學者還就“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知識產權與產業創新發展”專門進行了學術研討,圍繞“知識產權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展開了政策研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