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濟南5月8日電(呂妍)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愷龍8日通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山東后,將設立東北蘇打鹽堿地、西北干旱半干旱鹽堿地、華北插花鹽堿地3個分中心,并在大慶、銀川、巴彥淖爾、石河子、東營、喀什等地布局16個技術集成應用綜合試驗站,以中國典型鹽堿區為主要監測對象,重點開展鹽堿地土壤、植被、地下水和氣候等長期定位觀測與區域特色農業技術創新研發,為鹽堿地治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5億畝,鹽堿地分布廣、面積大、類型多樣,開發潛力巨大。
梁愷龍介紹說,作為中國鹽堿地重要的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2023年—2025年將突破一批鹽堿地生物育種關鍵核心問題,培育耐鹽3‰~6‰的糧油、飼草、特種經濟作物新品種(系)80個以上,構建耐鹽堿生物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體系,耐鹽堿作物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實現中國鹽堿地主要農作物的品種更新換代。
此外,該中心還將突破鹽堿地土壤改良與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帶動1300萬畝鹽堿耕地質量普遍提升1~2個等級,單位面積綜合產能提高25%以上。構建“生物育種—綠色投入品—標準化智慧化種養—生態化利用”的鹽堿地生態化高值化全產業鏈條,培育鹽堿地高效生態智慧農業新模式,建設鹽堿地特色功能性產品等產業孵化基地。
針對適生作物品種少、鹽堿耕地質量低、生產效率不高、產業化水平低等問題,梁愷龍介紹,該中心將聚焦鹽堿地生物育種、鹽堿地產能提升和鹽堿地生態化利用三大關鍵領域,設立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鑒定評價、鹽堿地適生作物種質資源創制與高效育種、鹽堿地土壤改良與快速培肥、鹽堿地水肥鹽協同調控、鹽堿地綠色低碳與生態強化、標準化高效智慧種養、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功能化開發等七大重點研究方向。(完)
翻譯
搜索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