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馬佳佳
今年61歲的李期銀是浦江李氏梨膏糖第六代非遺傳承人,也是浙江義烏李祖村的第一代“農創客”。
“三分賣糖,七分賣唱。”如今,在直播鏡頭前拉二胡、唱婺劇,為梨膏糖帶貨,早已成為這位年過六旬老人的日常。
五年前,李期銀選擇在李祖村正式開店。相傳,他的祖先五百年前從李祖村起家,后遷至浦江鐵店村。“李祖村距離鐵路、公路和機場都很近,村領導也給予了我們很多支持,是我理想中的商業村莊。”李期銀告訴中新社記者。
圖為李期銀在拉琴唱戲。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攝同樣被李祖村的人居、營商環境所吸引的,還有返鄉“創客”封玲。去年,在城市生活了近十年的她,把義烏市區的“南瓜家糖水鋪”搬來李祖村,進而被這里的秀麗風光及人情味留住。
雖然當時很多人并不看好在村子里賣糖水,但回村后,她的營業額不降反升。問及原因,封玲直言,李祖村已今非昔比,既有設施的配建又有政策的支持,村里專業的運營團隊還會經常幫助商戶設計、推出引流活動。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前來糖水鋪游玩“打卡”的客人多到沒有位置坐,“房東大叔把自己家吃飯的桌子都貢獻給客人了”,封玲一臉驕傲地說。
圖為李祖村一角。 中新社記者 馬佳佳 攝初夏五月,沿著石板路在村中漫步,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很難想象,這里曾是當地人口中“臟亂差”的“水牛角村”,即發展不起來的貧困村。
蝶變的契機可追溯至二十年前。2003年6月,浙江省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
義烏市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李祖村運營團隊負責人金靖見證了李祖村的變化。三年前,她通過社會招募來到李祖村,組建了專業化運營團隊,負責整村運營招商和推廣宣傳。
金靖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義烏不斷深化“千萬工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以創客文化為內核、以生態田園為底蘊,傳承和發揚“信義立世”的商貿品牌,打造一個以“創客”為主題和核心動力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鄉村。
“我們以國企投資開發、股份合作等形式,打造了10條美麗鄉村精品線,李祖村正是德勝古韻精品線上的重要節點。”金靖說,通過精品線的“筑巢引鳳”,已引進各類創客業態品牌53家,既有創業的老村民、有青年歸鄉人,還有不少新村民,“為李祖村發展持續注入活水源泉”。
圖為李祖村一角。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攝“我們充分利用村里的老舊廠房和閑置農房,打造集創業指導、創業孵化于一體的眾創空間,并通過農創客大賽、創客培訓等多種形式,為農創客提供了系統的成長方案。”金靖表示,截至去年年底,李祖村農創客隊伍累計帶動銷售額達500萬元(人民幣,下同),帶動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推動村集體經營收入突破100萬元。
引入職業經理人規范運營、實施租金優惠政策、配套孵化與培訓等創客系統成長方案……這些切實可感的便利條件,成就了李祖村創業營商“友好型”環境。李祖村現有20多家創客基地,已吸引清華大學創客團隊、歸鄉創業的“農小青”等200多名國內外創客,涉及業態包括創意餐廳、文創小店、研學課程等。
以“創客”力量賦能鄉村振興,李祖村幫助村民實現“向往的生活”。正如封玲所說,當初只是單純想換一種生活方式而來,現在卻為熱愛留下,因為這里不僅有“詩和遠方”,還可以兼顧生活的“碎銀幾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