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藥王山的介紹(銅川藥王山一日游)
文圖 | 老理行
在201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中,位于關中盆地與陜北高原交接地帶的銅川市再一次入選。
真沒想到,地處中國大西北的銅川,名不見經傳,竟然能與杭州、南京、成都、廣州、珠海、寧波等南方名城并駕齊驅,成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而且還是“梅開二度”。
這自然是各種幸??己酥笖?shù)綜合排名的結果。而毫無疑義的是,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城東1.5公里處的“藥王山”----一處延續(xù)千年的養(yǎng)生地,肯定在此次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中為銅川爭光不少。
藥王山原名叫磐玉山、北五臺山,因隋唐時期偉大的醫(yī)藥學家、養(yǎng)生學家孫思邈晚年歸隱于此,在其辭世后便將此山改名為藥王山,以紀念中國古代這位著名的醫(yī)藥圣人。
作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藥王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精心保護和深入發(fā)掘,現(xiàn)在不僅是研究、傳播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的妙應寶地,也是一處古跡眾多、景色怡人的旅游名勝。
2018年初冬的一天,我懷著對藥王崇敬的心情,再次來到藥王山,訪古探幽,祭拜祖先,進一步感受華夏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魅力。
占地面積10.1平方公里的藥王山,開山歷史悠久,據(jù)說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唐代中期以后,逐漸成為紀念藥王孫思邈的圣地。
這里五峰環(huán)峙,古柏蔥郁,歷史厚重,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qū)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如今已是銅川市的一張靚麗名片。
藥王山核心景區(qū)約4平方公里。從上方景區(qū)導游圖可以看出,整個藥王山分為南山和北山兩大景區(qū)。我此次游覽是按照“先南后北”的線路進行的。
南山景區(qū)也叫南庵,是孫思邈隱居并辭世之地,故歷史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并逐步演變?yōu)榧o念孫思邈的重要活動場所。
上圖就是南庵的山門,據(jù)說是明清以后重建的。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山門前那棵千年老柏樹。
雖說已是入冬時節(jié),然南庵內仍是郁郁蔥蔥,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難怪藥王要將隱居地選在這里:絕好的養(yǎng)生之處啊!
2008年在南庵建成的全國最大的藥王孫思邈石雕像及祭祀廣場。
在廣場最高點矗立的藥王塑像,面南而立。像高14.1米,寓意藥王141歲的高齡。他體態(tài)端莊,神情自若,白發(fā)長須,給人一種仙風道骨之感。
面積3000平方米的祭祀廣場,配有香爐香案,且有華表聳立,寬廣大氣,是當?shù)厝罕娂瘯漓胨幫醯睦硐雸鏊?/span>
特別是廣場中央的拜真臺,上面鐫刻著藥王的醫(yī)藥養(yǎng)生名言,無疑是藥王自身養(yǎng)生的經驗總結。
建于清康熙5年(1666)的文昌閣(魁星樓),樓內供奉佛家“送子觀音”和魁星。其實,最吸引我的,是靠近文昌閣的這兩棵古柏,它們可是這里的“活文物”。
1300多年樹齡的古柏。據(jù)統(tǒng)計,在藥王山,像這樣的千年古柏有30多棵,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柏有千余棵。這些古柏無言地告訴游客:藥王山的歷史十分悠久。
事實上,藥王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F(xiàn)存有針葉和闊葉林木數(shù)十種,天然藥材200多種,保留有古柏林2000多畝,近10萬株,是陜西關中地區(qū)面積最大的一塊原始柏樹林。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柏樹中散發(fā)出的清香氣味,有利于人的心腦系統(tǒng)暢通,柏樹叢中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場所。
由此我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孫思邈晚年要將藥王山作為自己的歸隱處,而且還是一個高壽老人。同時,也清楚了為什么藥王山被稱之為“千年養(yǎng)生地”。
九十年初在南庵建立的藥用植物標本展室,展出各種藥物標本540多種,為醫(yī)學院校、科研單位和從事藥材種植的廣大藥民學習、查詢、鑒別、研究等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藥王手植柏,又名唐柏,它是這里的柏樹王,傳說是孫思邈親手所植。樹高12.5米,腰圍3.95,樹干紋理扭轉,古稱“轉紋柏”。清代楊再階有詩贊曰:“古色蒼蒼起石磷,虬枝佝僂已千春,時邀夜月閑相訴,似恨當年輕轉身”。
南庵碑廊,陳列自宋代至民國是碑石31通,有記事、詩賦、經幢、御旨等內容,系統(tǒng)反映了藥王山的歷史沿革、廟宇興廢、宗教發(fā)展、祭祀藥王、文化藝術等情況,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教科書。
始建于1272年的元代大殿,雖經后世多次維修,但原結構未變。這座建筑最珍貴的地方,是殿內東西二壁保存有兩幅元代壁畫《朝元圖》,是目前陜西境內地面建筑中尺寸最大的古代壁畫。這也是最有價值的看點。
不巧我來時大殿關門閉戶,正在維修,從而無緣欣賞,令人遺憾不已。
所幸的是,在北山景區(qū)參觀時一切都還如愿。當然也略有遺憾:享有盛名的摩崖石刻只可看,不能拍。
北山景區(qū)集中了藥王山名勝的精華,其最大的看點是那著名的摩崖石刻、碑林和藥王大殿。
上圖是1988年修建的摩崖石刻保護大廳,七間開,為仿唐建筑,明柱回廊,重檐格窗,其內是北朝經唐宋至明代1200多年間雕鑿的佛龕佛像。
特別是保存完好的45尊各個時期的摩崖石佛造像,藝術風格鮮明,雕刻手法精湛,形象生動,堪稱精品,可謂國之瑰寶。
因摩崖石刻景點禁止拍照,無奈之下,只能在購買的一本藥王山書籍上翻拍了兩張,以彌補缺憾。上圖左為北周時期造像,右為唐代造像。
藥王山的碑林也是一部值得慢慢品讀的歷史和書法“大書”。
北山景區(qū)的碑林現(xiàn)藏有北魏至隋唐時期珍貴碑石76通,約占藥王山碑石總量的四分之一,也是全國館藏魏碑最多的碑林,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據(jù)說,于右任先生曾多次到藥王山訪碑,并賦詩為記。
山路陡峭,古道幽幽,通往藥王大殿的石階是如此的悠長。
藥王大殿是北山景區(qū)的中心,其建筑為明代所建。大殿以崖而筑,整體布局為“回”字形,由一天洞、祀殿、玉皇樓、獻亭、凌虛閣、三官殿及配套廂房組成,建筑古樸,氣勢恢宏。
藥王大殿內外有多處歷代題刻、匾額和碑石,字體古樸蒼健,文字內容精妙,繪畫舒展大氣,深受歷代文人騷客的喜愛。
祀殿內供奉的明嘉靖年間彩塑的藥王像,像高3米,唐衣冠,儀態(tài)端莊,面目慈和,可親可敬。
在經歷了戰(zhàn)亂特別是“文革”之后,藥王大殿以及藥王像竟然還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個奇跡,讓人倍感欣慰。
我想,這可能得益于家鄉(xiāng)人的長期守護(藥王出生在銅川耀州區(qū)孫家塬村),更得益于藥王編寫的醫(yī)藥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從而贏得了后人由衷的敬仰并自覺加以保護。
在大殿內,還供奉著從黃帝到南北朝時期的十大名醫(yī),他們都是孫思邈的先師。彩像原塑于明代,清乾隆年間重塑。
醫(yī)方碑亭,亭內陳列著《千金寶要》和《海上方》等碑刻,為明代所刊刻立石,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據(jù)介紹:《千金寶要》和《海上方》是目前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醫(yī)藥方劑碑石。這些碑石在普及醫(yī)藥知識、推廣單方驗方、弘揚孫思邈醫(yī)學思想等方面,貢獻卓著,功不可沒。
藥王大殿一角
這一大一小雙盆洗藥池,相傳為藥王孫思邈所鑿,是藥王清洗草藥的水池。上端有石龍頭涌出的山泉水,涓涓細流,長年不斷。
據(jù)說,由于藥王將數(shù)百味藥材放入池中洗滌,而水和石壁吸收了這百味藥材的精華,用這里的水煮粥、煎藥無不。所以,每年二月二藥王山古廟會前來乞水的人絡繹不絕。上圖中“石盆仙跡”四字為明代一位進士所題寫?!笆琛币簿褪恰跋此幊亍?。
大醫(yī)精誠,但愿藥王孫思邈倡導的這種醫(yī)德能傳承后人,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