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jīng)
  • 首頁 > 美食 > 美食菜譜 > 正文

    保元湯的臨床應用—保元湯臨床應用心得

    說到中藥,相信在大多數(shù)朋友的印象中,都是苦苦的,澀澀的。小時候,每當生病需要喝中藥時,我們都是“一臉拒絕”。不管家長用什么樣的美味零食來誘惑我們,都不能讓我們克服對吃中藥的恐懼。今天我們給大家講的這一類藥相對來講就好喝一些,以甘味為主,根據(jù)“甘能補”的理論,這類藥能夠壯助正氣,補益精微,屬于補虛藥。

    凡以補虛扶弱,糾正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

    保元湯的臨床應用—保元湯臨床應用心得

    很多人對認為這類藥就像保健品一樣,吃了就會滋補身體,強壯氣血。事實上,補虛藥也是有偏性的,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比如中藥界的泰斗金世元因為他在學徒期間聽說藥物很補,結(jié)果偷吃差點要了命。16歲那年金世元當學徒,聽說藥莊里制作的“參茸衛(wèi)生丸”很補,就偷偷掰了一塊吃。沒想到,僅3小時后,他就感到頭痛欲裂。師兄因此訓他道:“你年紀輕輕的,哪能吃補藥!”

    26、7歲時,有家藥行宰鹿,碰巧趕上的金世元美美飽餐了一頓。可當他剛回到家,全身脹痛,鼻子流血不止……

    從這兩件事后,金世元就有了個認識:再好的補藥,也不能隨便吃。虛則補之,補虛藥的主要作用在于補充人體氣血陰陽之虧損而治虛弱諸證。

    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比較復雜,但就其“證型”概括起來,不外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四類。氣虛或陽虛表示機體活動能力減弱或衰退,在臨證中表現(xiàn)為“形不足”;血虛與陰虛表示機體精血津液的損耗或枯竭,在臨證中表現(xiàn)為“精不足”。治療這些虛證的基本原則,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補益藥既有甘溫益氣助陽之藥,以溫補形體之虛寒;又有甘寒滋陰養(yǎng)血之品,能滋養(yǎng)陰血津液之不足。

    根據(jù)其功效和主要適應證的不同,補虛藥可以分為補氣藥、補陽藥、補血藥、補陰藥四類,分別主要針對氣虛證,陽虛證、血虛證、陰虛證的治療。先給大家介紹補氣藥。

    補氣藥

    補氣藥是以補氣為主要作用,主要治療氣虛證的藥物。

    氣虛是人體氣的不足,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疲乏無力、容易疲勞、氣短心慌、容易感冒、抵抗力弱,或是聲音沒有底氣、少氣懶言、精神不支,稍微活動就容易出汗,總之就是沒勁、懶、想睡覺這種感覺。而氣虛表現(xiàn)在臟腑上主要有脾氣虛、腎氣虛、心氣虛、肺氣虛和元氣虛。

    脾氣虛的臨床表現(xiàn)有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體倦神疲,面色萎黃或就白,消瘦或一身浮腫,或臟器下垂血失統(tǒng)攝等,主要是上消化道吸收功能低下的表現(xiàn)。歸類到補氣藥的每一味藥,從人參到很次要的藥如白扁豆、蜂蜜等,都能夠補脾氣。

    補肺氣的藥,是治療肺氣虛的。肺主呼吸,主聲音,是屬表的。肺氣虛不外乎就這些方面的功能低下:呼吸無力,聲音低微,或者表虛自汗,容易感受外邪等。絕大多數(shù)補氣藥,在補脾氣的同時,還能補肺氣,尤其是以參類為主的藥,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還有黃芪、山藥等,都是脾肺雙補。

    補心氣的藥,是指治療心氣虛的藥物。心主神志,主血脈。心氣虛,血脈的鼓動無力,或心神得不到充養(yǎng),就會出現(xiàn)心悸、失眠為主的這些癥狀,當然還有心脈淤阻等其他的表現(xiàn)。補心氣的藥比較少,是以人參、甘草為代表的一少部分藥。

    腎有藏精、主水、納氣及主生殖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如果腎氣虛,腎氣不固就會出現(xiàn)尿頻、遺尿,尿后淋漓難盡,或者滑精、遺精、帶下,或者出現(xiàn)腎不納氣而虛喘等癥狀。補腎氣的藥也不多,主要是人參、西洋參和山藥。

    另外還有元氣虛,我們在《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課程中已知道,元氣是植根于腎,是人身之氣的根本,是原動力。腎當中的元氣,它可以通過三焦,散布到全身,然后充養(yǎng)臟腑,激發(fā)或者推動臟腑的功能。所以元氣在輕微不足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來的是臟腑的一般氣虛證,所以它沒有特殊性,只有嚴重的元氣虛,才會出現(xiàn)脈細欲絕、四肢逆冷這樣的元氣虛脫證。補元氣只有人參這一味藥比較重要,西洋參也有一點補元氣的功效。

    人參

    《紅樓夢》120回,說的是大荒山無稽崖下,有一塊女蝸補天時未用完的石頭,幻化成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之水澆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絳珠仙草,后來絳珠仙華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的情,于是,便引出了一部悲金悼玉的故事《紅樓夢》來。這里的“絳珠仙草”就是長白山上的名貴特產(chǎn)——人參。人參,在滿語中叫“奧爾厚達”,奧爾厚,是草類的總稱,達,是首領(lǐng)和頭人的意思,合起來即“百草之王”的意思。

    人參在中醫(yī)界有著數(shù)千年的使用傳統(tǒng),作為“出鏡率”最高的中藥,人參時常被當作唯一救命藥!在古裝劇,仙俠劇中人參能續(xù)命,能成精,可謂是行走江湖救命必備神藥!大家之所以認為人參很神奇,除了吃了會有抗疲勞的效果,主要是因為人參看起來與人的身體很相似,軀干、手臂、腿部都栩栩如生。古人說“形態(tài)似人,功參天地”,故名人參(亦有稱人身)。

    古曰:人參冠百草。新鮮、完整的“百草之王”,平常難得一見。人參是傘形目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葉片無氣孔和柵欄組織,無法保留水分,溫度高于32度葉片會灼傷。分布于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河北、山西、山東有引種。處方名稱因其產(chǎn)地及加工制作的不同,而有野山參、園參、生曬參、高麗參、吉林參、移山參、白人參、紅人參等名稱。

    人參的功效

    一、大補元氣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圣藥。中醫(yī)認為,元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后天攝入之營養(yǎng)不斷滋生。元氣發(fā)源于腎,藏于臍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可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

    人參能五臟并補,先天、后天同益,從而使元氣充足。《景岳全書》中的保元湯,藥用人參、甘草、肉桂和黃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四君子湯,藥用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外科正宗》的參術(shù)膏,藥用人參、白術(shù)為膏等。用于面色萎黃、言語輕微、四肢無力、飲食減少、眩暈、自汗、脈象虛弱等,有益氣培元的良好功效。

    古人發(fā)現(xiàn),有的病人因為久病氣虛,或者急病虛脫至極,就剩一口氣用來留遺言了,那時候也沒有ICU之類的可以搶救一下,就單用一味人參,煮水喝下去,有時候死了半截的人,就能硬生生救過來。對于陽氣虛衰的垂危病人如休克者,現(xiàn)代也用大劑量人參(15-50克)煎服或燉服以大補元氣(獨參湯),或與附子合用回陽救逆(參附湯,參附注射液)。

    二、補臟腑之氣

    人參能補一身諸臟之氣,除了補脾氣之外,還能補肺、心、腎之氣。

    人參是一個補脾氣的藥物。脾居中焦,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癥見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長期食用寒涼、過于油膩的食物,都會傷了脾胃,造成脾氣虛。

    人參能夠補肺氣,肺氣虛的久咳虛喘、自汗、聲音低微、呼吸無力,常用人參與其他中藥配伍。

    人參可以補心氣。如果心氣虛了,可以出現(xiàn)脈結(jié)代、心悸,尤其是更容易出現(xiàn)心神不寧,這些表現(xiàn)都可以用人參來補心氣。

    人參還可以補腎氣。在古代很多治療腎氣虛的方子中,尤其是腎氣虛而腎氣不固,出現(xiàn)久咳虛喘、遺尿等,常常都用人參。

    三、安神益智

    如果人參作為一個安神藥,它的作用不是很明顯,最重要的是功效里面后面兩個字——益智。

    這里所謂的益智,不是說人參越吃越聰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而是指人參能消除疲勞的作用上,這種疲勞不但是包括了體力的疲勞,眼力的疲勞就是視疲勞,更主要包括的是腦疲勞。李時珍做過實驗,兩個體力相同的人一起跑一段距離,一個人嘴里含著人參片,一個人不含,兩個人一直跑,然后看這兩人最后誰能夠保持正常的狀態(tài),比如大喘氣的狀態(tài)少一點,不那么疲勞,恢復得快等等。結(jié)果古代人用這種方法,應該是統(tǒng)計學的方法,證明了人參對人體的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效果還非常好。

    在改善腦疲勞方面,人參有明顯的效果。有時候我們長期用腦,沒有注意休息,或者在工作中多次重復同一個機械動作,很容易造成腦疲勞,這個時候工作效率就明顯降低,思維就變得不那么敏捷,做事情容易出差錯。這個時候服用一點人參,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真實人參增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四、生津

    除了補氣,人參還能生津,有人總結(jié):人參七分補陽,三分補陰。意思就是說,人參在補氣之余,尚有幾分生津補液之功。所以人參也可以治一些津液不足之證。

    臨床上使用人參的生津止渴的功效的時候,主要是用于氣津兩傷的口渴多飲,既有氣虛,又有津液虧耗。這類病證在熱病當中,比如說氣分熱盛,首先有高熱汗出,那么熱邪傷津,汗出也傷津,所以出現(xiàn)了口渴。這種情況下往往氣隨津耗,實際上是氣津兩傷的病證,而且因為熱邪未盡,所以常常和清熱瀉配伍在一起使用。比如說熱邪比較盛的,就把人參加在白虎湯當中使用,能益氣而生津,又有直接生津的效果;如果熱邪比較輕一點,比如說竹葉石膏湯,那么它也是和竹葉、石膏這類清熱瀉一起,在溫熱病當中它是一個比較常用的藥,尤其是氣津兩傷的情況下,和清泄熱邪的藥物配伍。

    消渴病,主要是指糖尿病,基本病因是氣陰兩傷,或者氣津兩傷,所以人參也是治療消渴很常用的藥。

    黃芪

    黃芪也是補氣藥中很重要的一味藥。

    黃芪又稱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將其列為上品,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藥用歷史。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

    蘇東坡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兼通醫(yī)學與養(yǎng)生之道,他曾寫過“黃芪煮粥薦春盤”的詩句,可見,北宋時,黃芪就已在民間流傳食用。胡適與黃芪也有不解之緣,胡適在擔任教師期間,常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乏力困倦,口舌干燥,在一位老中醫(yī)的推薦下服用黃芪泡水喝,諸癥緩解,大力向周圍的同事推薦黃芪一藥。

    黃芪重在補氣,尤擅補益脾氣,肺氣。

    一、補脾氣,升陽舉陷

    脾氣主要是主運化的,脾還能夠升清、統(tǒng)血。脾氣虛可以表現(xiàn)為運化功能降低,比如出現(xiàn)了納食不佳,消化力降低,院腹?jié)M悶,倦息乏力等基本的癥狀;也可以因為脾氣虛,造成了水濕內(nèi)停,出現(xiàn)了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或者泄瀉、大便稀溏這些水濕內(nèi)盛證。脾虛生氣不足,脾不能升清,就可能出現(xiàn)中氣下陷,也叫做脾虛氣陷;或脾氣虛了,可能出現(xiàn)脾不統(tǒng)血病癥,黃芪基本上都是可以使用的。

    黃芪作為一個補脾氣的藥,它最大的個性特長,就是既能補脾氣,又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能夠升陽舉陷,所以在脾氣虛當中,如兼有中氣下陷,黃芪就比人參更為常用,更為重要。如果脾虛氣陷,患者下腹部經(jīng)常有一種下墜感,老是覺得重墜、不舒服,更主要是可以出現(xiàn)一些臟器下垂,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或者其他的一些臟器下垂。最有名的代表方劑就是補中益氣湯,雖然方中有人參這一類補脾氣的藥,但是以黃芪為君藥,主要就是使用黃芪的這個特征。

    近代鹽山名醫(yī)張錫純善用黃芪,巧治重癥,頗多獨到之處。一日,有一剛剛生產(chǎn)四五日的產(chǎn)婦突然患病,她大汗淋漓,數(shù)日不止,氣息奄奄,病勢危篤,家人見此情景非常害怕,于是急忙派人去將名醫(yī)張錫純請來。張錫純來到后仔細詢問產(chǎn)婦的情況,并診得其脈微弱欲無,于是將此證斷為“大氣下陷”,并開方用生黃芪配伍玄參,白芍,桔梗來治療。

    二、補肺氣,益衛(wèi)固表

    黃芪又是一個長于補肺氣的藥,可治一般的肺氣虛。肺主呼吸、主聲音,肺氣虛往往出現(xiàn)呼吸比較微弱,聲音比較低微,對于這些證候黃芪也可以用。但是一般的肺氣虛出現(xiàn)了久咳虛喘、呼吸無力,黃芪的療效不如人參,所以在用于一般的肺氣虛當中,人參使用率比黃芪高得多,而且臨床的療效也要好一些。

    如果是因為肺氣虛,而不能很好地宣發(fā)衛(wèi)氣,而衛(wèi)氣又是來源于中焦,也是來源于水谷精微中比較刪悍的那一部分,這要靠肺氣的宣發(fā),才能循行于全身,流行脈外, “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

    黃芪通過補益肺氣,能夠促進衛(wèi)氣宜發(fā)到肌表,能更好地溫養(yǎng)肌膚,抵御外邪和司開合,使汗液正常調(diào)節(jié)。如果衛(wèi)氣在這方面出現(xiàn)了異常,黃芪的功效就優(yōu)于人參。因為它不但能夠補肺氣,還能益衛(wèi)固表,使流行在體表的衛(wèi)氣更加強盛,尤其是對于容易感受外邪的人。有名的玉屏風散,黃芪和防風、白術(shù)配伍在一起使用,可以增強對外邪的抵御能力,用于經(jīng)常感冒的人。現(xiàn)在也常治療一些鼻炎稍稍有一點風吹,就馬上噴嚏不斷,流清涕,這也是由于感受了風邪,衛(wèi)外不固,所以也常用玉屏風散。

    三、利尿消腫

    黃芪可治療氣虛水腫,《內(nèi)經(jīng)》云,血雖陰類,運以陽和。水不自行,賴氣以動。身體之所以會水腫,是陽化氣功能減退的表現(xiàn),黃芪能補氣升陽,利尿消腫,這樣氣足水動,自然尿多腫消,諸癥得除。

    《冷廬醫(yī)話》記載,治產(chǎn)后氣虛腫脹,用生黃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配合清淡飲食,少鹽少油。

    有一個產(chǎn)婦,生完娃子后,腫脹腹大如鼓,剛開始起于肚腹,后來遍及周身,按之柔軟,醫(yī)生以為是水腫,用利水藥腫脹不退,又以為是氣脹,用行氣藥脹不消,更以為是瘀血不盡,血不利則為水,用活血藥仍然腫不消,甚至反而脹滿難受,氣喘心慌。脈,散大無力,重按極虛。因氣虛而水停,那就重用黃芪能補氣利水。直接用黃芪80克煮粗糧粥,讓婦人服用。

    婦人服第一次,就覺得有力尿,小便比平常更多,連服到第五日,腫脹如潮水般退去,氣不再喘,心不再悸,脈象漸漸有力,隨后再服用五天,以鞏固療效,病去如失。

    四、托毒生肌

    黃芪能大補肺脾之氣,脾氣足則肌肉長得好,肺氣足則皮膚修復得快,所以對于瘡癰日久導致體虛無力長好肉,必用黃芪。

    張錫純有個醫(yī)案,奉天張某,年三十余。因受時氣之毒,醫(yī)者不善為之清解,轉(zhuǎn)引毒下行,自臍下皆腫,繼又潰爛,露出,少腹出孔五處,小便時五孔皆出尿。為疏方:生黃芪、花粉各一兩,乳香、沒藥、銀花、甘草各三錢,煎湯連服二十余劑。潰爛之處,皆生肌排膿出外,結(jié)疤而愈,始終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藥。

    治瘡瘍爛肉,黃芪也是一味重要藥物。鄧老曾會診一患者,腋下腫瘤摘除之后,傷口久不愈合,不斷滲液,一天要換多次紗布。用補益氣血之劑重用黃芪30g后,滲液減少,不到半月而傷口愈合,此黃芪內(nèi)托之功也。

    黃芪和人參都是能補氣升氣的良藥,區(qū)別是人參的補氣作用較強,黃芪的升氣作用較強;另外,人參藥力較強,可以短時間內(nèi)大補元氣,而黃芪的藥力比較綿軟長久,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起到較大的效果,所以,黃芪很適合平時經(jīng)常用來煲藥膳喝。

    除了補氣,黃芪本身還有養(yǎng)血的功效,又因為氣血互生,黃芪又能補氣以行血,補氣以通痹,對血虛血瘀、氣血兩虛的朋友非常友好。

    甘草

    甘草是一味非常有名的中藥材。它在傳統(tǒng)中藥方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曾有說法叫“十方九草”,可見它的重要作用。

    甘草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上品”藥物,也就是以補益作用為主的、副作用相對來說很小的藥物。因為它的味道很甜,所以被稱作“甘草”。中醫(yī)說“甘者緩之”,就是說味道甘甜的藥物,可以起到緩和滋潤的作用,可以調(diào)節(jié)湯藥的味道,可以中和性烈的一些藥物,比如附子、大黃、半夏等等,所以,從甘草的藥用特性來看,我們常常把它比喻成“國老”,相當于德高望重的、非常重要的朝中大臣,擅長調(diào)節(jié)各種關(guān)系,是不可缺少的角色。陶弘景更推崇它為“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地位非常之高。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甘草原產(chǎn)于河西一帶,也就是現(xiàn)在的甘肅、寧夏這個地區(qū)。從商品上有東甘草、西甘草之分,東甘草產(chǎn)于東北、河北、山西等地,西甘草分布在甘肅、寧夏、內(nèi)蒙、青海、陜西、新疆等地。我們一般認為產(chǎn)于甘肅、寧夏這個地區(qū)的甘草為“道地藥材”。

    “甘草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性平”。甘草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字——甘,為至甘純甘之品,其所有功用都與“甘”有關(guān):補虛、緩急、解毒、調(diào)和。

    一、益氣健脾

    作為一個補氣藥,甘草主要是補心、脾兩臟的氣, 可以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比如治療心氣虛的炙甘草湯,以甘草作為君藥,在一般方當中,甘草最多就用個三克左右,在炙甘草湯當中,最少也要用三十克,就是用它來補心氣。

    二、祛痰止咳

    甘草能止咳祛痰,還略有平喘的作用,單用有效,也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三、緩急止痛

    緩急止痛是甘草古今認同的主要功用,即甘草具有舒緩、制止痙攣性疼痛的作用,用于治療多種痛證。比如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芍藥甘草湯,主治誤汗后傷及陰血而出現(xiàn)的腳攣急不伸之證,此方僅由芍藥、甘草兩味藥組成,白芍味酸,養(yǎng)陰柔肝,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味甘,緩急止痛,且能補虛。酸甘化陰以養(yǎng)肝,肝得柔養(yǎng),氣急則平,因此能解痙止痛。

    “腿腳攣急或腹中疼痛;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足溫者;小腸腑發(fā)咳,咳而失氣。四時傷寒腹痛;小兒熱腹痛……”仲景在此明確地指出了本方的適應癥。

    腰酸背痛其實是肌肉酸痛,腿抽筋自然是筋脈痙攣,脾主人一身肌肉,肝主筋脈,肌肉和筋脈有了問題,就要找準主因,調(diào)和肝脾。芍藥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因而這味芍藥甘草湯被譽為止痛的良藥,并且一點都不苦口。

    四、解毒

    甘草還可以解毒,應用十分廣泛,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nèi)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nóng)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五、調(diào)和諸藥

    甘草在許多方劑中都可以發(fā)揮調(diào)和藥性的作用,比如古方麻黃湯之用甘草, 不使汗之太過;桃仁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之用甘草,不使下之過峻;四逆湯之用甘草,不使辛熱過烈,均起“有制之師”之妙用。《湯液本草》認為甘草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 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可見甘草調(diào)和之意。

    聲明:圖文來源網(wǎng)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后點擊關(guān)注,后續(xù)內(nèi)容更好看,也可以轉(zhuǎn)發(fā)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guān)注。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wǎng)(http://www.www489tv.com)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视频网址免费播放| 林俊逸高圆圆第1190章| 国产免费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 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看|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天堂资源中文官网bt| 日本毛茸茸的丰满熟妇|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天堂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极品少妇被啪到呻吟喷水|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北条麻妃74部作品在线观看|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日韩专区| avhd101av高清迷片在线|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你懂的国产高清在线播放视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2020夜夜操| 在线天堂中文www官网|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 亚洲18在线天美|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阿娇与冠希13分钟视频未删减|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最新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