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排名第一的泡饃;西安本地人吃的泡饃
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
泡饃,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外地人吃的是名氣,本地人吃的是“情分”。
來西安旅游的外來食客們,大多追逐著那些“網紅”泡饃館。
而在很多西安本地人心中,有自己的一桿秤,他們對所謂的“網紅”不屑一顧,流連于街頭巷尾經常光顧的那些老館子,對時光的眷戀、對生活的滿足、對習慣的遵從,都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泡饃里。
老字號泡饃館同盛齋,就是眾多“老館子”里的佼佼者,是本地人測評的牛羊肉泡饃館“天花板”。
每到飯點,這里就座無虛席。主要都是回頭客,有些人天天來吃,似乎永遠也吃不膩。
當然,能讓人百吃不膩,光是街坊鄰居的“情分”,肯定還不夠,味道更是關鍵。
同盛齋第一代掌門人王燕麗老太太表示,羊肉泡饃要好吃,湯是關鍵。
他們熬湯,用的是一口直徑一米二的大鍋,一鍋能下150公斤牛羊肉,泡進秘制香料,與50多公斤大骨一起,慢慢熬制十多個小時,肉爛且香,汁濃湯醇,才算熬成。
為了能第一時間監督這最重要的環節,已經80多歲的王燕麗老太太搬到了加工作坊邊兒的小平房里住,親自參與熬制,查驗各個細節,力求每一鍋湯的完美。
同盛齋的湯不僅美味,還健康。他們的秘制調料,在傳統配方基礎上加入了中草藥,在不同季節,用不同配比的季節性香料,夏天比較清淡,秋冬相對來說濃一點,具有滋補降燥的功效。
一碗泡饃,湯是關鍵,其他工序也不可或缺。在同盛齋,術業有專攻,幾位師傅跟隨老板“多年征戰”,各個都“習得了一身好武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領地”:
切肉的師傅在刀光劍影中穿梭,從不會“劍走偏鋒”;
煮饃師傅根據碗里饃的大小,嫻熟地掌控著手中的火候;
掌勺大廚以精湛的技藝把好最后一關,加肉湯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絲、蔥花,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與紅褐色的牛羊肉,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一碗香味四溢的泡饃就此出爐,讓人食指大動。
泡饃上桌,深諳“泡饃之道”的食客,把辣子醬鋪上,絕不攪動,從一邊蠶食,沿著碗邊向嘴里刨著吃,再配上一碟糖蒜,可以說是神清氣爽。
餐香心暖情意濃。疫情襲擊古都,社區工作人員們迅速集結,分秒必爭,竭盡全力遏制疫情。在他們的努力下,西安見到了“云消疫散”的曙光。
為了感謝他們的付出,作為一家老字號企業,同盛齋在今天為抗疫英雄們送去了溫暖,為社區一線人員們送去了一碗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泡饃。
王燕麗老太太與其他工作人員
泡饃制作、包裝、運輸等
為社區工作人員送去泡饃
這些地道、美味的泡饃,是同盛齋老鋪支持抗疫一線戰士們、為西安加油的實際行動。是他們作為一家西安老字號店鋪,在這場抗擊疫情戰中體現出來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