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個人的心像冰;表達心冷如冰的句子
古往今來,心的別稱、代稱、雅稱知多少?
心是人體最重要的功能器官之一。心的概念,廣義上大致分有兩類,一類是指現代醫學生理解剖學所說的“心”,屬生命活動的本體器官;一類是指人的內心思維活動、精神意識以及道德觀念等多種涵義的“心”,具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彰顯著一種文化、精神、哲學、宗教、玄隱、智慧的遐思。
古今“心”的別稱
韋政通在《中國哲學辭典》中列舉出中國哲學中“心”有二十種涵義。《黃帝內經》對“心”的認識,雖有解剖形態學的測量描述,但更多的是哲學精神的蘊意,更加重視“心氣”“心神”的感知感悟,運動趨勢、變化規律的特點特征,思維、情感、意念的屬性功能。“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象征意義的文字符號,是解讀中華文化精神智慧的核心秘鑰之一。
有關心的別稱、代稱、雅稱,今搜采眾說,歸納有51種,呈現于下。具體稱謂是(按筆畫為序):一寸,寸心,寸田,寸腸,上玄,天門,天君,天鈞,天植,太尉公,中池,中君,中虛,丹心,丹赤,丹府,方寸,方寸心,方寸地,火宮,火藏,心子,心馬,心田,心地,心腸,心君,心版,心關,心弦,心蓮,心海,心腑,孔竅,玉房,四兩紅肉,皮提主,光明藏,守靈,君主之官,靈臺,靈明,靈府,靈檀,明堂,徑寸地,幽關,洞房,絳宮,紫房,精舍。疏漏之處,請方家見教補正。
文字的“心”
1、一寸 指心,古人謂心為方寸之地。宋·蘇軾《次韻答王鞏》“十年塵土窟,一寸冰雪情。”
2、寸心 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名。晉·陸機《文賦》“麗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杜甫《偶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3、寸田 佛家稱心為心田,心居方寸地,故名。宋·蘇軾《和陶飲酒十二首》之一“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
4、寸腸 指心。唐·韓偓《感舊》“省趨弘閣侍貂珰,指座深恩刻寸腸。”《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而今無奈寸腸思,堆積千愁空懊惱。”
5、上玄 道家所稱。《黃庭內景經·腎部》“中有童子冥上玄。”唐·梁丘子注:“心為上玄,上玄幽遠,氣與神連,故言冥上玄。”
6、天門 道家所稱。《莊子·天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唐·成玄英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擁而弗開。天門,心也。"
7、天君 古人以心為五種感官的主宰,故名。《荀子·天論》“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宋·范浚《心箴》“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蘇軾《沉香子賦》“磋吾知幾何,為六人之所分,方恨塵之起滅,常顛倒其天君。”
8、天鈞 喻稱。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事之成敗,猶兵之勝負,固不可以此動我天鈞。”
9、天植 猶心志,心意。《管子·版法解》“故曰凡將立事,正彼天植。天植者,心也。天植正,則不私近親,不孽疏遠。”
10、太尉公 道家所稱。《云笈七簽》卷十九“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
11、中池 道家所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形貌部·心》 “中池。按,中池謂心也。”
12、中君 古人以為心居人體正中,主宰五感官,故稱。宋·蘇舜欽《夜中》“夜分眾喧死,耿耿抱真履,中君湛以寧,不為外官使。"
13、中虛 語本《荀子·天論》“心居中虛”,后遂以"中虛"稱心。《子華子·北宮子仕》“夫人之中虛也,不得其所欲則疑,得其所不欲則惑,疑惑載于中虛,則荊棘生矣。”
14、丹心 指心。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丹赤 赤誠的心。唐·黃滔《祭南海南平王》“幸明靈之一臨,鑒此丹赤。”
16、丹府 意思是赤誠的心,即丹田。《文選·陸機下》“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
17、方寸 指一寸見方的心部,又作寸心。《三國志·蜀·諸葛亮傳》“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生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唐·劉知幾《史通·自敘》“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18、方寸心 心在胸中方寸間,故稱。晉·葛洪《抱樸子·嘉遁》“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唐·賈島《易水懷古》“我嘆方寸心,誰論一時事。”
19、方寸地 指稱。《列子·仲尼》“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
20、火宮 道家所稱。《黃庭內景經·心部》“心部之宮蓮含華。”唐·梁丘子注:“火宮也,心臟之質象蓮花之未開也。”
21、火藏 《急就篇》卷三“心主”唐·顏師古注:“心,火藏也。主者,言心最在中央,為諸藏之所主。”隋·蕭吉《五行大義》卷三“心是火藏,大腸是金府,故以配焉。"
22、心子 子,猶“兒”,后綴詞。《金瓶梅詞語》第五七回“因為有些小事,不得空,不曾來看得你老人家,心子里掉不下。”
23、心馬 心動如奔馬,故名。《性靈集》卷四“此思此愿,常策心馬。”《法苑珠林》卷九九“豈可放縱心馬,不如轡勒;馳騁情猴,都無制鎖。”
24、心田 佛家所稱。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韻》“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
25、心地 佛家語,指心,思想、意念。《心地觀經》卷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26、心腸 意指心地。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性和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
27、心君 古人以心為人體的主宰,故名。如宋·陸游《夏日雜詠》“省事心君靜,忘情眼界平。”陸游《對經》“煙水幸堪供眼界,世緣何得累心君。”
28、心版 心司記憶,如留痕于版上,故稱。現代作家許地山《落花生》“花生食品雖然沒有了,然而父親底話現在還印在我心版上。”
29、心關 古人以為心為思維之官,心的活動時開時閉,故名。南朝梁·沈約《內典》序“長夜未開,心關自曉。"
30、心弦 即心,以受感動能起共鳴,故稱。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無題》“我的心弦和你的,風與水般協和著。”
31、心蓮 佛家謂心清凈如蓮花,故名。南朝梁·蕭統《講解將畢賦三十韻》“意樹登空花,心蓮吐輕馥。”
32、心海 心緒如潮,故名。《欏伽經》卷一“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不斷。”
文徵明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3、心腑 唐·韓愈《上張仆射第二書》 “及以之馳毬于場,蕩搖其心腑,振撓其骨筋……遠者三四年,近者一二年,無全馬矣。"
34、孔竅 指心竅。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外有百官,若心之有形體孔竅也。”清·李漁《奈何天·形變》“難道是我福至心靈,竟把聰明孔竅都洗開了不成。”
35、玉房 道家所稱。《云笈七簽》卷十二《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玉房之中神門戶。”注:“玉房,一名洞房,一名紫房,一名絳宮,一名明堂,玉華之下金匱鄉,神明門戶,一之所從者哉。”
36、四兩紅肉 指心,良心。出自馬烽1944年創作的通俗小說《張初元的故事》。
37、皮體主 意即身體主宰。漢·班固《白虎通·情性》“心為皮體主。”
38、光明藏 佛家所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形貌·心》“林子佛以方寸為光明藏。”
39、守靈 道家稱謂。《云笈七簽》卷十一《黃庭內景經·心神章》“心神丹元守靈。”注:“心為藏府之元,南方火色棲神之宅,故言守靈也。”
40、君主之官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謂“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生之本、神之變,也代指心。
41、靈臺 指心;心靈。《莊子·庚桑楚》“不可內于靈臺。”唐·陸德明釋文:"郭(象)云:心也。案謂心有靈智能任持也。”
42、靈明 指心靈。明·王守仁《問》“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
43、靈府 指心。 《莊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唐·成玄英疏“靈府者,精神之宅,所謂心也。”宋·陸游《月下作》“詩成獨稿詠,靈府炯澄澈。”
44、靈檀 同“靈臺”。清·曹寅《游仙詩三十韻和汪夢山》詩之十一:“苦煉三彭候守神,凡人亦得避庚申。靈檀自扣無消息,虎豹年來塞九闡。”
45、明堂 例見“玉房”。
46、徑寸地 同“方寸地”。《子華子·北宮子仕》“人中虛圓不徑寸,神明舍焉。事物交滑,如理亂棼,如涉驚浸,……而徑寸之地如炎如冰矣。”
47、幽關 心深藏肺腑,如守關隘,故借喻。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虛懷博納,幽關洞開。”
48、洞房 例見“玉房”。
49、絳宮 道家所稱。《云笈七簽》卷十一《上清黃庭內景經》“心為絳宮,肺為玉堂宮,肝為清冷宮,膽為紫微宮,腎為幽昌宮,脾為中黃宮。”
50、紫房 例見“玉房”。
51、精舍 古人認為心如同人的精神的房舍,故稱心為“精舍”。《管子·內業》“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注:“心者,精之所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