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圈腦筋急轉(zhuǎn)彎_米小圈腦筋急轉(zhuǎn)彎大全
昨天有讀者問我說:“《菲菲生氣了》是不是根本不適合給孩子看?這不是鼓勵小朋友離家出走嗎?我把這本書買回去之后,自己翻了一遍,就壓箱底了,根本不敢給孩子看,能不能介紹一下其他的關(guān)于情緒管理的繪本。”
不知怎地,看到這段話,我腦海中第一時間涌現(xiàn)出的一句話是“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文字這種東西,你若是硬要找,總是能找到不好的理由。
《菲菲生氣了》這本書分別榮獲了1981年凱迪克銀獎、1984年凱迪克銀獎、2000年凱迪克銀獎。榮獲2000年美國凱迪克銀獎,同時獲得夏洛特·佐羅托夫金獎。
也許有的人覺得獎項并不能說明什么。
但我想大部分人喜歡它,僅僅是因為媽媽對菲菲壞情緒的處理方式,接納與尊重孩子,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是的,我們在看書的時候,需要批判性思維。
但所謂批判性思維,并不是否定一切和盲目否定。
比如,《菲菲生氣了》作者是美國的莫莉·卞,在美國的很多家庭,確實住的地方跟咱們不一樣,他們出了家門就能看見樹,自家后院還可能是一片樹林。
作為父母,肯定最關(guān)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所以我們把一個發(fā)生在美國繪本作家腦海里的故事,裝套在咱們的環(huán)境里,確實菲菲跑出去的做法是不值得借鑒的。
不過請不要忘了,閱讀從來都是有選擇性地吸收的。
更何況我們還可以跟孩子發(fā)散思維討論下,你覺著菲菲為什么跑出去呢?
孩子可能會說:“菲菲需要靜一靜。”
然后我們繼續(xù)討論,如果在咱家這個地方跑出去會不會很危險,那若是你要靜靜的話,會怎么做呢?
這些開放性的討論,不正是批判性思維的踐行嗎?
同樣,《大衛(wèi),不可以》系列,很多孩子熱愛的書,體現(xiàn)成長型思維的書,甚至都被很多專家否定了,說是會教壞孩子。
可是,我總覺得他們太小看孩子了。
孩子雖小,但他們有是非觀,或者做事的準則的。
若是我們肯去和孩子討論下,大衛(wèi)的某些行為你怎么看?孩子肯定會給出令你驚奇的答案。
不否認某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確實會模仿大衛(wèi),但是這些小家伙就算不看大衛(wèi),看到別的小朋友“干壞事”也是會模仿的。
只是若我們大人不大驚小怪,他覺著也沒想象中的那么有趣,興許就不會再繼續(xù)了。
我發(fā)現(xiàn)在親子閱讀中,我們總是喜歡以“我以為”或“我覺得閱讀應該是這樣的……”來要求孩子。
他們通常的做法是覺著這本書不符合自己的想象就禁止孩子看;覺得孩子一天只讀一本書就是不愛閱讀;覺得孩子重復閱讀不看新書會比別人少看一些書;孩子喜歡不斷地看新書了,又會覺著孩子是不是沒好好讀,是不是沒吸收?
真的,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大人怎么孩子怎樣做,都覺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
親子閱讀以孩子為主導。
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到的還真沒幾個。
說說孩子們瘋狂熱愛的《米小圈上學記》吧。
那些說米小圈沒營養(yǎng),不給孩子讀的人,也許恰恰是上學的時候拿到《讀者》雜志,先翻開笑話那一頁閱讀的人。
我為什么不反對涵涵讀米小圈呢?
1. 低齡孩子閱讀,以興趣為主
首先,米小圈這套書,并沒有毀三觀,只是沒啥營養(yǎng)。
它以第一人稱,日記的形式描寫了孩子身邊發(fā)生的故事,讓小朋友很有代入感,覺著親切,覺著熟悉。
而且內(nèi)容非常通俗易懂,不需要思考,讀完一句,立馬接著讀下一句,不需要費勁理解,對于初次嘗試自主閱讀的孩子,他們能夠體驗到閱讀帶來的快感。
涵涵幼兒園大班時,我看她喜歡米小圈,又恰巧米小圈一二年級是帶拼音的。
所以,我就給她買了一二年級的,那真是讀的廢寢忘食呀,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讀。
讀完8本之后,我發(fā)現(xiàn)她的拼音已經(jīng)學的很好了。后來她讓我買三四年級我一直沒行動。
直到去年11月份,我想著該鍛煉她讀不帶拼音的書的速度了,于是又買了三四年級。
寒假里,涵涵每天睡前讀一個小時的米小圈系列,早上起來在床上再讀一個小時的米小圈,沒多久就讀完了。
《米小圈腦筋急轉(zhuǎn)彎》她都會背了。
所以,米小圈雖然沒啥營養(yǎng),但它挺符合孩子的閱讀規(guī)律,從帶拼音到不帶拼音,篇幅從長到短,從日記體這種有代入感的文體入手等等。
2. 確實對孩子寫作文有指導意義
讀完米小圈,孩子會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中的這些小事都可以寫出來,不用擔心到底該寫什么。
還有每個人物都是有主要特點的,可以是性格方面的,也可以是外貌方面的。
而且很多孩子就是看了米小圈才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的。
3. 從普通到經(jīng)典需要一個過程
孩子在自主閱讀的初級階段,看看米小圈也未嘗不可。
但等他閱讀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引導孩子跳出舒適區(qū),去讀一些經(jīng)典的兒童文學。
其實,這個過程是水到渠成的,只要你選對書,根本不用逼迫。
現(xiàn)在涵涵就很少看米小圈了,國際大獎的小說,經(jīng)典兒童文學她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前些日子,我以為她會感覺枯燥的《科學超有趣:物理》和《科學超有趣:化學》她都一口氣看完了。
親子閱讀是一件需要規(guī)劃的事兒:
給孩子選什么書?
每個階段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他們最喜歡讀哪一類的書?
從親子閱讀到自主閱讀如何過渡?
從流行作品到經(jīng)典作品如何順利銜接?
……
都是需要我們家長思考的。
但這個過程同樣需要遵守給孩子各種啟蒙或早教的原理:大人有意識,孩子無意識的原則。
規(guī)劃是要有的,過程是潤物無聲的,有了規(guī)劃才不會焦慮,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才會更加從容,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應該是以孩子為主導的,而不是不看書,不研究,拿“我以為”來要求、甚至逼迫孩子,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對于米小圈的吐槽和質(zhì)疑,作者北貓是這樣回應的:
水果刀,可以做傷人的兇器,也可以用來切菜,關(guān)鍵看你怎么用。
的確如此。
鳥有翅膀,孩子有書。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知識的海洋里做自由翱翔的鳥兒,而不是被家長所謂的條條框框給關(guān)在籠子里痛苦地飛翔。
本文插圖源于:收錄了165幅經(jīng)典畫作的《你好,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