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讀后感600字_讀中國大歷史有感800
《萬歷十五年》 作者 黃仁宇
讀后感:1.歷史并不是一人一時,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內在的規律和聯系的,而要發現這種聯系和規律,必須將它放在大視野下,才看的明白;2.它不是某一件事,或者每一個人的責任,它的本質是:精細的工商業社會和小農社會之間的沖突;3.代表人物:行政首腦張居正和申時行,萬歷皇帝朱翊鈞,軍事將領戚繼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贄;4.張居正的改革內容和傳統中國的固有國家邏輯相沖突;5.萬歷皇帝:不管是打天下還是治天下,都需要有人協助完成,打天下要靠軍功集團,治理天下要靠文官集團,從屬關系;6.戚繼光:軍事改革,重建軍事組織,發明“鴛鴦陣”重募新兵訓練事無巨細,追求戰斗中的良好配合,但技術條件不允許,文官集團不允許。
1412萬歷九年丈量魚鱗冊
財政改革對經濟、社會制度糸統化改革的引導作用,遠大于其定乾坤的想象。財政收與支是存、增量利益再分配,雖說做事離不開錢,但并非有錢能做天下事。前車之鑒告知:改革措施不僅需要自下而上小范圍試錯,更需要自上而下大范圍復制推廣。將成功經驗正常化、常規化就得流程化、規章制度化、管理化。皇帝不理朝政下的張居正改革,有很高的技術性要求,比如說對官員的績效考核。表面上看,就是給各個官員設定任務,讓他們去完成,但是,怎么對任務進行合理化的制定,既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有效的調控,很容易死板僵化。回望張居正以一己之力的改革,蚍蜉撼樹談何易。
明萬歷年“清丈歸戶單”
一種勢力形成以后,要靠某種力量去改變,是非常艱難的,萬歷年間已經是明朝的衰敗時期,文官集團已經形成了強大勢力,加上國家治理的方式和手段未能很好適應當時社會,誰要改變這種狀態,都不會有好結果,象張居正、戚繼光的悲劇也是勢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