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萬開頭的四字成語_一到萬開頭的四字成語拜年
十一個字的成語: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小
十二個字的成語:
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先憂事者后樂,先傲事者后憂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十三個字的成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十四個字的成語: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
百年修得同船渡,十世修得共枕眠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成語為何以四字格式為主?
以上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直至十四字成語看起來好像也有不少,但總體而論,它們所占比例極低。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均為四字成語。
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個字數量適中不多不少,讀起來更容易上口,用起來更加順手更加方便。
如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居多。后來初學者所讀的三、百、千:《三字經》 《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及《龍文鞭影》初、二、三集,也都是四字句。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
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駢文。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一種獨特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結構的嚴謹音韻的和諧辭藻的華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氣勢宏大,感染力極強。這些特點與它的“四六”結構是密不可分的。
成語的語法結構:
主謂式成語:
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
胸有成竹、愚公移山、萬象更新。
聯合主謂式成語:
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草長鶯飛、鶯歌燕舞。
聯合動賓式成語:
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
發號施令、批郤導窾、焚膏繼晷、
提心吊膽、破釜沉舟、指桑罵槐、
含沙射影、買櫝還珠。
聯合名詞式成語:
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成語:
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成語:
道遙法外、問道于盲、愛不釋手、
心亂如麻、重于泰山;
并列式成語:
千山萬水、喜怒哀樂、
吹拉彈唱、琴棋書畫;
偏正式成語:
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
承接式成語:
見異思遷、先斬后奏;
因果式成語:
水滴石穿、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