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詩集最遙遠的距離原文、泰戈爾詩集最遙遠的距離原文朗誦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為什么不是泰戈爾寫的?
幾年以前,我翻到了鬼腳七的一本書《做自己》,里面推薦了一首詩,令我大吃一驚。吃驚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推薦,而是他說該詩的作者是泰戈爾。這首詩正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愛到癡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
一個卻深潛海底
網絡上廣泛流傳著各種偽托名人的句子、文章,其中尤其以村上春樹、馬爾克斯等為重災區。筆者平時看到,只是當作是一種娛樂,付之一笑而已。但正規出版的書里也如此引述,未免讓人大跌眼鏡。
前段時間,有書友給森林美文推薦這首詩,也是署名泰戈爾。筆者說不是他寫的,讓該書友頗吃了一驚。
今天,我把搜集的部分資料分享在這里,供各位參考。
(署名為泰戈爾的朗誦版,來自網絡)
有一句話是:謊話被人說了一萬遍就成真的了。
如果問一下網友,這首詩是誰寫的,幾乎眾口一詞:作者是泰戈爾。但去查找泰戈爾的詩集,居然查不到這首詩。
據說有上百萬的網友追捧這首詩。打開搜索網站GOOGLE,輸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查詢,讓人大吃一驚:竟然出現了近20萬個搜索結果,而輸入 “泰戈爾”只有2.49萬個搜索結果。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相關網頁PAGEVIEW(頁面瀏覽量)超過千萬。隨機將網頁點開,發現這首詩及詩中句子以各種方式被引用著,有的將詩制作在個人主頁上,有的給它配上音樂,有的襯上精美貼圖,有的將詩設計成自己在BBS上發貼時的簽名。個別網頁還推出傳遞游戲,說將這首詩發給20個以上的網友,會心想事成,和自己相愛的人成為眷屬……這首關于暗戀的哀婉詩歌感動的讀者不下百萬。
現在,這首詩也有了商業價值,唱片公司、廣告公司、電視節目都開始引用,相關的電視劇也已經開拍。電視劇《似水年華》主創人員談到創作這部電視局的初衷時,就是為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這首詩。
網上引用這首有署名的大部分署為泰戈爾,但也有人借用果戈理的小說大加諷刺。講俄羅斯一名偽詩人伏西洛夫將這首詩當作自己的創作朗誦給大家聽,當太太小姐們感動得啜泣流淚快要崇拜他時,一名真理的捍衛者走上講臺:“請允許我向親愛的伏西洛夫道歉,我說他剽竊是不對的。昨天我翻閱了泰戈爾詩集,發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仍然還在那里。”可見網上有一股堅定的力量在保衛泰戈爾對這首詩的創作權。
許多人堅持泰戈爾對這首詩的所有權,依據是《讀者》雜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詩,署名是泰戈爾,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學》(現改名《女子文摘》)。但據《女子文摘》一位編輯透露,這首詩是從網上弄來的。
一些研究印度文學和泰戈爾的學者表示,沒有見過這首詩。
不久,另一位名人的名字出現了。在一個網頁上,這首詩的署名為香港知名女作家張小嫻。筆者是在網上對她的小說《荷包里的單人床》所附的讀者評論中發現線索的。原文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讀到這段話,我就從此愛上了張小嫻的小說”。
《荷包里的單人床》在2000年版中,張小嫻專門就這個文壇公案作了澄清。序中說,小說完成于1997年5月,講的是一個暗戀的故事,封面那段話是借書中主人公蘇盈之口說的。 張小嫻在序中稱:別人都以為我是抄泰戈爾的,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沒有抄,這真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在臺灣一家網站上可查到這樣一段話:《泰戈爾詩集》漂鳥集、新月集、采果集、頌歌集、園丁集、愛貽集、橫渡集中均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一詩。其中漂鳥集共計326首,平均每首字數僅一、二行;最多為四行。現在網絡上盛傳出自《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第一段和其他小段,雖無法一一查正作者,但在陽明神農坡醫學院 (bbs.ym.edu.tw)九一級醫學系可以查到蛛絲馬跡,可推定是集體創作接龍。
據說,這首詩最早是在陽明神農坡醫學院的一些同學在BBS中集體創作的,最后在網上流傳。盡管這是一首假托泰戈爾的偽詩,但網上一位學者評價,將這首詩放在任何一位抒情詩集中它都不會遜色。這首詩將暗戀中男女的絕望層層抽剝,直至最不可觸摸的隱秘末梢。那種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的幸福,就因為沒伸手而永世錯過。
附: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再版序)
文/張小嫻
這部小說是我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完成的。這是一個關于暗戀的故事。女主角蘇盈苦苦地暗戀著秦云生。云生雖然最后接受了他,但他心里思念的,他最愛的,始終是一個逝去的情人。蘇盈傷心地說: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心里沒有我。"
去年,我收到兩封電子郵件,那兩個女孩子說:“世上最遙遠的距離……”這一句,原來不是你寫的,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寫的。我看了覺得很奇怪,明明是我寫的,為什么會變成泰戈爾的詩? 今年二月,我去了臺灣一趟,這才知道‘世上最遙遠的距離……’這段文字去年十二月在臺灣很流行,一群陽明山醫學院的醫科生把我的句子延續下去,寫了一首很有趣的詩,當在臺灣的bbs網絡上。自此以后,看到這段文字的人愈來愈多;于是有人流傳,這其實是出自泰戈爾的《漂鳥集》。 許多廣告用了這段文字,電視問答游戲的主持人也問參加者“泰戈爾說,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下一句什么?”一位知名女作家在接受訪問時,也嘆息:“泰戈爾說,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她并且把這段文字收到她自己的書里。
別人都以為我是抄泰戈爾,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沒有抄,這真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幸好,后來有一位喜歡我書的臺灣讀者到圖書館翻查了所有的泰戈爾的書,正式泰戈爾從來沒有寫過這么一首詩。這位讀者在bbs網絡上替我了。 這段文字在臺灣忽然鬧得熱烘烘,引起那么多的共鳴,也許是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暗戀過別人,也被人暗戀過吧?
不曾苦苦暗戀過的人,不會理解暗戀的蒼涼。總會有人自豪地說:“我從來沒有暗戀過別人!”我們太知道了,暗戀是卑微的,我們不敢承認。因此,我也會說,我從來沒有暗戀過別人。
張小嫻 二零零零年五月二日 與香港家中
2015年,讓你印象最深是哪一本書?為什么?
2016年,你計劃閱讀的第一本書是哪一本?
如有分享,請直接留言后臺
--森林讀書會﹣﹣
編輯丨森林君
囿于晝夜廚房與愛
森林讀書會
讀書人感覺閱讀魔力的地方
微信號:slduh01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