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500字(資治通鑒讀后感300字)
古時候很多故事都很精彩,有時候看到那些故事會覺得怎么那么笨呢?但是看看現在,其實同樣的錯誤不斷有人在重蹈覆轍。當然也有特別多聰明智慧的人,很好奇他們是如何成長的,書中大部分只有短短幾句介紹他們成名前如何努力鉆研。
學習古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人生。今天開始讀《資治通鑒》
周紀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君。司馬光說: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禮教、區分地位、匡正名分。法紀就是禮教,君臣有別是地位,官位就是他們的名分。
以禮作為禮紀朝綱的作用是保證四海之廣,億民之眾,都受制于天子一人。所以,天子統率三公,三公督率諸侯國君,諸侯國君節制卿、大夫官員,卿、大夫官員又統治士人百姓。權貴支配賤民,賤民服從權貴。從而使國家得到長治久安。所以說,天子的職責沒有比維護禮制更重要的了。
即使周朝的氣數每況愈下,諸侯國君恣意征討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預朝政;禮教從總體上已經有十之七八淪喪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開創的政權還能綿綿不斷地延續下來,就是因為周王朝的子孫后裔尚能守定名位。周王室的地盤并不比曹國、滕國大,管轄的臣民也不比邾國、莒國多,然而經過幾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晉、楚、齊、秦那樣的強國也還不敢凌駕于其上,這是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還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魯國的大夫季氏、齊國的田常、楚國的白公勝、晉國的智伯,他們的勢力都大得足以驅逐國君而自立,然而他們到底不敢這樣做,難道是他們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嗎?只不過是害怕奸奪名位僭犯身份而招致天下的討伐罷了。
現在晉國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視國君,瓜分了晉國,作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討,反而對他們加封賜爵,讓他們列位于諸侯國君之中,這樣做就使周王朝僅有的一點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棄了。周朝先王的禮教到此喪失干凈!
有人認為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而晉國三家力量強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認他們,又怎么能做得到呢!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晉國三家雖然強悍,但他們如果打算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公然侵犯禮義的話,就不會來請求周天子的批準,而是去自立為君了。不向天子請封而自立為國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賢德諸侯,一定會尊奉禮義對他們進行征討。現在晉國三家向天子請封,天子又批準了。他們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為諸侯的,誰又能對他們加以討伐呢!所以晉國三家大夫成為諸侯,并不是晉國三家破壞了禮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壞了周朝的禮教啊!
嗚呼!君臣之間的禮紀既然崩壞,于是天下便開始以智慧、武力互相爭雄,使當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為諸侯國君的圣賢后裔,江山相繼淪亡,周朝先民的子孫滅亡殆盡,豈不哀傷!
第一小段其實很簡單,就是衰弱的周天子接到晉國三個大夫的請求,要求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害怕不答應,他們會打過來,于是就同意了。
但是司馬光看到事物的本質:
1.畢竟周天子還是面子上的老大,占據言論制高點。
2.如果他們要打過來就不會讓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大可自立為王。
3.他們也有自己的盤算,要是自立為王,就算是與天下為敵,那么自然有人以此為借口討伐他們,這也是他們為什么請求分封諸侯的原因。
周天子答應他們的請求看似一件小事,但其實已經動搖了周王朝的根本,其他諸侯國的臣子們也會有樣學樣,天下已然大亂了。
為什么我們看問題看不到本質呢?是因為我們像周天子一樣心懷恐懼,所以不能看到更長遠的影響。只想要滿足別人,把眼前的事先應付過去,等回頭發現已經晚了。
就像職場上會遇到有些人用讓我們不爽的方式要求幫忙,善良的你可能覺得沒啥,幫就幫了,后續會發現那個人會變本加厲地對你,為什么?因為有的人就是試探你的底線,然后選擇對待你的方式。所以最開始就要弄清楚他背后的邏輯,選擇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處理。
今天就讀到這里,讀書真的不在多,讀懂一本比讀1000本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