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比喻什么_無獨有偶這個詞
母愛似海、父愛如山,相比較于母愛的寬廣熱烈,父親的愛則更加深沉而厚重。都說“窮養兒富養女”,古往今來,兒子和女兒的培養理念是不同的,窮養兒是讓兒子成為有擔當負責任的人;富養女是讓女兒成為優雅智慧的人,見多識廣,懂得自我保護,不被物質迷惑。
【一】女兒篇
最近抖音中比較火的任女兒在自己臉上化妝涂抹的女兒奴老爸;將風險事件編成套路的坑女老爹;對女兒百依百順,擔心女兒遇人不淑的霸氣大哥。讓網友在收獲笑聲的同時,感慨父親的用心良苦。
其實,父愛如山古今相同,在重男輕女的古代,慈父的愛女之情,護女之意,比起現代的父親也毫不遜色,有詩為證。
【01】《與小女》
(唐)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這是詩人寫給自己小女兒的詩。剛能聽懂大人講話的小女孩,咿咿呀呀學說話,貪戀小車而不愛睡覺。因為衣服上少繡了一朵金線花就哭鬧了一夜。這個貪玩、哭鬧的孩子在詩人的筆下更顯嬌憨可愛,詩人的愛女之情也躍然紙上。
【02】《送楊氏女》
(唐)韋應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任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零淚緣纓流。
詩人的大女兒即將遠嫁,念及女兒幼年喪母,自己身兼父母之職,思及父女再次相見不知何時?慈父心中縱有萬般不舍,卻因“女大當嫁”而無可奈何,只能千叮嚀萬囑咐,告誡女兒到了夫家恪守禮儀孝道勤儉持家。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自小缺少慈母的教導,侍奉婆婆的事情令我擔憂。女兒出嫁時最傷心的人是父親,擔心嬌養的女兒處理不好婆媳關系,強忍住淚水諄諄教誨。送走女兒后發現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只能與相對而泣。古今共情,現代婚禮儀式中,父親將女兒交給女婿時,有幾個父親是面帶笑容的。
【03】《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
(唐)白居易
今旦夫妻喜,他人且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
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
桂燎熏花果,蘭湯洗玉肌。
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詩人白居易是古代晚婚晚育的代表,他年紀很大才得一女,外孫女滿月最高興的就是詩人和妻子,能夠親眼看到心愛的女兒當了母親,懷中有可孩子抱,為什么一定要是男兒呢?
(圖片來源于頭條免費圖庫)
【04】《贈外孫》
(宋)王安石
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
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小外孫小的時候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年紀大些的時候必須要讀很多的書。
小外孫學富五車光耀門楣,他的母親——自己的女兒也會母憑子貴,延續自己的幸福生活。父親的教導,表面是贈給外孫,實際是希望自己的女兒永遠幸福,因為對于母親來說,再沒有比孩子事業有成更加幸福的事情了。
【二】兒子篇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相對于女兒的嬌養,兒子的教育對一個家庭來說,更是至關重要。養育兒子的父親們更是在寫給兒子的詩中傾注了更多的情感。
【01】《戲題贈二小男》
(唐)劉長卿
異鄉流落頻生子,幾許悲歡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發,每看兒戲憶青春。
未知門戶誰堪主,且免琴書別與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舉家相對卻沾巾。
詩人半世漂泊,一生愁苦,暮年得子,感慨終于后繼有人,且不管將來兩個兒子誰能支撐門戶,起碼現在擁有了兩份希望,詩人和家人喜極而泣,得子的喜悅暫時沖散了愁苦的陰霾。
【02】《洗兒詩》
(宋)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躲過生死劫難的蘇軾,在條件艱苦的黃州迎來了他的小兒子。洗兒時,蘇軾賦詩一首“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與眾不同的期許,希望兒子擁有大智若愚的處世智慧才是東坡居士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圖片來源于頭條免費圖庫)
【03】《清平樂?為兒鐵柱作》
(宋)辛棄疾
靈皇醮罷,福祿都來也。試引鹓雛花樹下,斷了驚驚怕怕。
從今日日聰明。更兼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鐵柱,無災無難公卿。
無獨有偶,另一個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到公卿的父親是辛棄疾。詞人給兒子取名鐵柱,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地長大。“道士做完法事后,福祿就都來了。在花樹下引過鹓雛,從此后孩子無驚無擾,會越來越聰明,兄妹間相親相愛。今后我家鐵柱,無災無難成為國家棟梁”。好父親不需要華麗的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但是字里行間都是父愛的真情流露。
【04】《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據說,陸游是最愿意寫示兒詩的詩人,他的示兒詩流傳下來的有十五首之多。這首《冬夜讀書示子聿》是比較經典的一首。公元1199年的冬日夜晚,在書房中沉浸于詩書的父親,感慨之余寫下了這首經典的哲理詩送給小兒子陸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是父親要教給孩子的寶貴經驗。